七一社区        注册

从甲午之耻到南京之痛———对中华民族苦难史的文化解读

2014年07月08日21:08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从甲午之耻到南京之痛———对中华民族苦难史的文化解读

苦难史文化价值巨大

那么,作为现代人,应该如何从文化层面去解读甲午战争与南京大屠杀史呢?

首先是悲剧文化。可以明确下这样一个定论,甲午战争与南京大屠杀都是悲剧文化。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文化排斥悲剧文化,喜好歌功颂德、树碑立传。问题是悲剧往往更能打动人,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譬如国际上的奥斯威辛、珍珠港、广岛和长崎等都是悲剧文化,人家不仅很重视,而且重视的程度比我们想象的要高得多。例如波兰,早在1947年就把奥斯威辛、马伊达内克等5个集中营开辟为国家级博物馆,并以国家立法的形式把它们保护起来,至今仍然不变。美国珍珠港的亚利桑那纪念馆,直接由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处管辖,战后一直是国家出资保护和利用的。

其次是人类警示文化。2005年9月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遇难同胞纪念馆赴北京在国家博物馆办展时,展览的主题开始叫“民族的灾难”,后来最终改为“人类的浩劫”,至今演变为遇难同胞纪念馆基本陈列的用名。笔者认为,甲午战争与南京大屠杀,都对人类有普遍的警示意义,人类不应该付诸屠杀、暴力、血腥和恐怖。

再次是和平教育文化。不论是甲午战争,还是南京大屠杀,历史永远翻过了那惨痛的一页。我们今天展示历史的目的,不是为了历史去展示历史,而是为了现在和将来和平的生存与发展。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有一个和平的环境、和谐的世界,各民族之间应该不要诉诸武力,而应该相互尊重,和平相处。因此,遇难同胞纪念馆在设计理念中涵盖了“历史·和平”四个字,既充分展示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又把和平作为重要展示内容和建馆目的。

最后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甲午战争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它们揭示的道理很浅显:国家不强,老百姓的生命就没有保障;国防不强,就可能导致民族的灾难。我们举办了一系列的活动,如每年12月13日在南京城拉响防空警报、悼念遇难同胞和南京国际和平集会活动,从1994年在全国率先举行这一活动,至今已形成独特的文化活动模式;又如组织了1.46万名大学生和高中生,对全市520多万人口中7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梳头式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普查,让青少年在参与中接受历史文化教育等。目前,遇难同胞纪念馆已经成为北京中关村中学、西安交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全国100多所中学和大学的教育基地,特别是上海市西中学等上海市的10多所重点高中,均将遇难同胞纪念馆列为每年必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甲午战争纪念馆也一样,是很多家院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