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1958年农村公共食堂是怎样兴起的

罗平汉

2014年07月25日08:0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走向共产主义的一个革命”

除了河北的徐水,较早实现农村公共食堂化的,还有河南的一些地区。1958年6月,中共沁阳县委向其上级新乡地委报告说,截至本月23日,全县已有357个农业社建立各种食堂1236个,参加食堂吃饭的有19669户、75222人,占全县总户数的39.2%、总人口的37.6%。其中全民食堂825个,参加的有15072户。水北关、肖寺两个乡已实现了食堂化,参加食堂的户数占到了总户数的98.5%。其他未建立食堂的社,也正在积极筹备建立。

对于办食堂,沁阳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有“右倾保守”思想的阻挠。沁阳县委在报告中说:“食堂大量发展的事实给了‘右倾保守’思想的人一个有力的批判。食堂的大量建立,不仅没有遭到群众的反对,而且迅速地得到了广大群众特别是妇女群众的拥护。广大群众不仅积极地入伙参加食堂,而且积极地带料带家具,支持食堂的发展,不仅有效地挖掘了大量的劳动潜力,解决了劳动不足的困难,而且是改造农民树立共产主义思想、集体观念的一个有效的措施,又是走向共产主义的一个生活习惯的大革命,是党的总路线的具体体现。”

沁阳县委还总结了办食堂的“巨大无比的优越性”,比如能够树立社员的集体主义观念与提高共产主义的思想觉悟,有利于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贯彻实行。农业合作化后,生产是集体的,但生活是分散的,经常发生生产集体化与生活散漫的矛盾,食堂是集体生活单位,可以改变一家一户散漫的生活习惯为集体生活习惯,不仅便于生产的集中统一领导,而且有助于树立群众的集体观念和提高社员的共产主义觉悟,克服私有观念。因此,办食堂不单单是有利于生产,而且是生活习惯和思想的一场革命,是走向共产主义的一个革命。由此可见,公共食堂在创办之初,就被上升到了树立农民共产主义思想,早日实现共产主义的高度。

沁阳县委还认为,办公共食堂还在思想上、政治上、经济上进一步巩固了农业合作社的组织。理由是集体的生活方式,适应于集体生产,使群众的生活制度化、组织化,有利于对社员进行教育,从而巩固合作社。此外,办公共食堂还有如下好处:可以把妇女从琐碎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大大提高劳动出勤率和生产效率;节约开支,计划用粮;有利于改造懒汉;因生活小事吵嘴打架的大为减少;等等。

沁阳县兴办的食堂主要有四种形式:第一种是全民食堂,也就是所有人口全部在食堂吃饭,全家全民集体生活;第二种是半食堂,或者是各家做馍、在一块喝汤,或者是在一块吃一顿或两顿、晚上各家仍旧各自做饭;第三种是专业队食堂,即某一专业队的生产人员在一块临时起火做饭;第四种是单身食堂,即单身汉在一块起火。

对于后面三种食堂,虽然社员也在一块吃饭,但并未取消社员家务劳动,对于社员“集体主义”“共产主义”观念的培养也不及全民食堂。所以,沁阳县委认为,全民食堂是今后食堂的发展方向,应当将各种形式的食堂过渡为常年的全民食堂。

这些食堂办起来之后,粮食问题如何解决是一个大问题,沁阳在这个问题上有五种处理办法:第一种是按个人定量标准发给每人粮票,吃多少买多少,交多少粮票,钱算钱,粮食算粮食;第二种是不发给个人粮食,只宣布各家的标准,实行饭票制度,以饭票代替粮票,吃多吃少不限量,但每天或几天核算一次,公布各户超支或节约的情况,使各户自行掌握标准;第三种是按人口多少年龄大小给以定量;第四种是按人头给粮食,吃多少给多少;第五种是没有限制,想吃多少就吃多少。最后一种办法不用说浪费很大,有些食堂最多的每天吃到了人均2斤粮。这五种办法出现后,沁阳县委认为还是第一、第二种办法好,要求全县大力推广。

到这年7月上旬,河南淅川县也基本实现了食堂化,全县共建立农村食堂3986个,加入食堂的农户89136户,占全县总农户数的92.3%,并且全部为常年食堂。中共淅川县委将公共食堂的“优越性”总结为六个方面:一是挖掘了占人口一半的农村妇女劳动力投入大生产运动,建立食堂后全县每天可节约24568个劳动日;二是大大增强了社员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提高了集体主义觉悟,在饭堂里就可以进行总路线的宣传,而且男女老少都能受到教育;三是节约粮食和柴、油的开支,仅烧柴一项,全县每月可节约柴20万担,全年则可节约240万担,以每担一元计算,折款240万元,可买112辆解放牌汽车;四是便于计划用粮,控制粮食浪费户,减少农业社粮食分配的手续;五是由于食堂食物集中管理,炊事人员专业,便于提高技术讲卫生;六是增强了家庭和睦,社员因家庭生活琐事发生吵嘴、打架、闹分家的现象大大减少。

到7月上旬,河南修武县16个乡的245个农业社中,有13个乡的128个社办起了不同形式的公共食堂212个,参加食堂的有11809户、29241人,占全县总户数的42.2%、总人数的22.3%,每个食堂平均55.7户、114.3人。中共修武县委在一份关于农业社办食堂的专题总结报告中说,由于食堂的建立,全县共腾出了9779个劳力参加生产,周庄乡的四个农业社原有195人根本不参加劳动,成立食堂后出勤率达到了100%。修武县委认为,农业社办食堂有十大好处,例如:能使妇女从繁杂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提高出勤率和劳动时间;社员上下工一致,能做到生产休息两不误;可以减少生产费用,提高社员的生活;可以节约粮食;一些原来借口没人做饭不参加劳动的人没有借口了;能够增加社员间的团结友爱,养成社员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品质;等等。

至7月22日,河南林县共建立常年食堂3496个、吃饭组(居住分散的社员合伙做饭)27个,参加农户93514户,占全县116402户的80.4%。全县43个乡都建立了公共食堂,其中食堂化的乡37个,占总乡数的86%;全县523个农业社中,建立了公共食堂的有502个,占农业社总数的96%,其中的426个社实现了食堂化。

从这年5月起,河南遂平县一些农业社就开始建立农忙食堂。到8月中旬,已建立各种食堂2139个,参加食堂的达73231户、326105人,占全县总户数的89.3%、总人数的85.36%。遂平县公共食堂吃粮标准的掌握和处理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粮食统一由食堂扣除,食堂按人定量发给各户粮票,由各户自己掌握,买多少饭交多少粮票,定期结账,各户节余超支均归自己,但节余的粮食需交食堂,由食堂折价给社员,全县有这样的食堂529个;第二种是按人定量发给社员餐票,吃一顿给一顿票,这类食堂全县有1550个;第三种是吃粮不加限制,随便吃,这类食堂总数不多,共有60个。

虽然公共食堂一出现,就上升到了“共产主义幼芽”的高度,被总结出诸多的“优越性”,但干部、群众的顾虑还是颇多。以河南修武县为例,对于公共食堂这一新生事物,“尽管有很多人拥护,并积极投入这一运动,但是,它仍然受着一种习惯势力的阻碍,因而有一些人反对,有一些人顾虑重重”。具体来说,群众的顾虑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认为入了食堂不方便,大家吃啥自己也得吃啥,以后吃不上小锅饭;二是担心入食堂后“吃马虎”,算不清账,自己吃亏;三是觉得大家在一起吃饭合不来,说“一家人吃饭还吵嘴咬舌呢,这样多的人怎能搞好呢”;四是怕今后客人来了不好照顾。而沁阳群众的担心是:怕不自由,怕吃不好,余粮户怕吃亏,会过日子的社员担心浪费,还担心年老体弱、小孩、产妇、病人不合口味,家里来了客人怎么办。干部则主要是担心办不起来,办起来也不好巩固。

的确,众口难调,做好一家人的饭菜都不容易,何况几十户农家合并到一起吃饭。但是,“大跃进”发动之后,各级干部中相当多的人脑子发热,公共食堂一出现就对其赞赏有加,没有充分认识到它的负面作用。

当时人们有一种片面的认识,认为群众一起吃饭,一起劳动,过集体生活,就能克服家庭私有观念和个人主义思想。此时宣传舆论正在对个人主义大加批判,提出个人主义是万恶之源,并且认为个人主义是资产阶级思想的重要表现,公共食堂则是克服个人主义的一种好形式。

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看,各家各户分散做饭与农业合作社的集体劳动的确有不协调的一面。农业社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大,1955年底,全国共建立了190多万个农业社,入社农户达7000多万户,平均每社有36.8户。1956年春,全国出现了小社并大社的高潮,据1956年3月底的统计,全国农业社的数量减少了816000个,但入社农户增加了3122万户,平均每社户数增加到了98户,其中初级社平均50户,高级社平均达到了250户。高级社一般按照生产经营的范围、生产上分工作业的需要及社员的居住情况等,划分为若干生产队,作为农业社劳动组织的基本生产单位,生产队的规模一般是几十户。生产队的生产劳动都是集体性质,而各家各户分散做饭,吃饭的时间难以一致,这也就使得出工常常不齐,要等齐社员才出工,势必要耽误时间。办公共食堂集体吃饭后,解决了社员因吃饭时间不一致而出工不齐的问题,这也是各级组织积极倡导兴办公共食堂的一个重要原因。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湘忆、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