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军旅歌曲《小白杨》的由来

张小芳

2014年07月31日11:1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将军向词作者敬礼

歌曲《小白杨》的词作者梁上泉是一个老兵,梁上泉自豪地说,我的名字部队的官兵没有几个能记得住的,但说起《小白杨》大家都知道。有一回,我们夫妇带着孙子到北戴河联峰山公园游览,这个公园由三座松林覆盖的山峰串连而成,峰峦起伏,险径陡石,游人如梭。没一会,小孙子不见了,把我们老两口急得傻了眼,在山里又喊又叫,我们都是70岁的老人了,没跑几下,喘得气都不够用了,老伴看见有个机关围墙外有解放军站岗,跑上去和哨兵说我是一个老兵,写过很多歌曲,《小白杨》就是我写的,请求给以帮助。哨兵说《小白杨》他会唱,马上用报话机报告了首长,这里负责守卫的是武警河北总队北戴河支队,一听说是《小白杨》作者的孙子丢了,当即派出一队战士漫山寻找,给我把小孙子找了回来。

梁上泉谈起当年《小白杨》的创作,归功于在部队基层的生活体验。他说:“生活就是我无言的老师,没有我在基层的生活和体验,我也写不出来这么多的作品。”1982年秋,我们一批地方工作者应解放军总政文化部邀请到新疆军区生活采访,一进入新疆,车窗外闪过的都是一排排的参天白杨,树干的下半截刷的是齐齐的白粉,昂扬挺立,给我一种壮美的感觉。8月1日建军节,我又被邀请到观礼台上看军区大阅兵,一个方阵又一个方阵,一条直线又一条直线,绿军装,挺立的战士,我就想这不就像我们一进新疆就看到的一排排白杨树吗。一个月的生活采访很快结束了,军区首长知道我是军人出身,要我写一首反映边防军人的歌,我当即答应了,同时提出个要求,到最基层去。军区特给我派出一辆吉普车,沙漠、戈壁、雪峰、冰川、边防哨卡我都去,就连海拔5000多米、不仅是新疆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最高哨所——神仙湾哨所,我都上去了。生活在雪峰、冰川的战士,渴望生命的绿色,只有真正和战士一起同呼吸,你才能理解工作、生活在空气稀薄的哨所,连鸟都上不去的地方的战士们,对绿色树木的渴望,就像对生命的追索。白杨树在大西北是最普通、最易活的一种树木,所以,在新疆杨树林很普遍,白杨是边防战士的化身,战士形同白杨。有了这个形象,我写了一首《林带阅兵曲》,最后几节是:“我愿,愿做一名新兵,——投身到农场,操场,战场!我愿,愿做一棵白杨,——常立在南疆,北疆,东疆!”我没有想到这首词,后来为我写《小白杨》擦燃了火花。离开新疆的时候,在军区为我举行的欢送仪式上,我心里想,一定不能辜负官兵的厚望,要写出个力作来。

从新疆回来后,我时时不忘为官兵创作的事,可以说是站着在想,坐着在想,躺着还在想,但心里总是只有一种朦朦胧胧的大意,那种跃然清晰的形象始终没有出现。直到1983年7月,中国音乐家协会组织我们一批歌词作家到内蒙古和大兴安岭采风,我到了在呼伦贝尔的中苏边境的一个哨所。一天,我在哨所营区漫步,看到下岗的战士有的在读书,有的在写家信,有一个战士抱着吉他边弹边唱,我就随口问这个小战士唱的是什么歌。小战士放下手中的吉他,告诉我是他们家乡的民歌,一边说一边拿起放在身旁的绿色军用水壶,给小树苗浇水。哨所位于干旱地区,水在哨所是很珍贵的,我知道哨所的战士每天擦脸、饮用、漱口等日常用水,规定只有一军用水壶,战士们都舍不得饮用,只有在极度干渴时才抿上一小口,而这个战士却轻松自如地用水浇树苗,我惊讶地问他,树苗哪来的?他说是妈妈让他从家乡带来的小白杨。我望着战士红扑扑的脸和生动清晰的表情,突然有了一种电石火花擦亮的感觉。我回想一路上,在绵延起伏的中苏边境线上,看到座座哨所高高耸立,站岗的战士像白杨树一样挺立在边防线上,仿佛所有的参天白杨一起涌现,连排成行,新疆的白杨树和哨所小白杨又叠在一起,还有此前我写的《林带阅兵曲》,像电影的画面一样在脑海里一一回放。回到房间,20分钟后,《小白杨》诞生了:“……微风吹得绿叶沙沙响,太阳照得树叶闪银光,来……来……小白杨小白杨,它长我也长,同我一起守边防。”放下笔之前,我特意在文稿上注明:1983年7月16日,呼伦贝尔盟。

那年我到北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散会后我随湖北代表团的专车去了武汉。我坐的是软卧包间,同包间还有一位解放军首长,看那肩上的金星是位将军。首长问我是干什么工作的,我回答搞写作。首长问我写过些什么作品,我报了自己出版的几部诗集的名字,又报了几部电视剧的名字。这时车厢正放音乐,播音员正预告:下面请欣赏歌曲《小白杨》。我随口说:这支歌也是我写的。首长和我交谈时,已摘下军帽,正解军衣扣子。听了我的话,首长立即系上军装扣子,戴好军帽,在包间里立正站好,“啪”地向我敬了一个军礼,说:“谢谢你为我们军人写了一支好歌!”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湘忆、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