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世森
1960年5月27日,英国陆军元帅、二战名将蒙哥马利来华访问,受到毛泽东的亲切接见。蒙哥马利说:“阁下指挥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伟大的战役相媲美。”毛泽东却摇摇头,说:“‘四渡赤水’才是我一生的‘得意之笔’。”一直以来,人们对毛泽东的“得意之笔”津津乐道,争相传颂,但对之前发生的土城战役却少有提及。
实际上,土城战役是遵义会议后红军打的第一个大仗,也是遵义会议确定毛泽东在党内和红军实际领导地位,恢复军事指挥权后指挥的第一个战役。可以说,没有土城战役,就没有后来的“四渡赤水”,正是土城战役拉开了“四渡赤水”的序幕。但是,土城战役首战失利了。80多年过去了,总结这“一场败仗”的教训,原因是多方面的,情报失误则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
战前敌情摸得不准,“出其不意”反成了“腹背受敌”
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后,中央红军决定北渡长江,在成都西南或西北寻求建立革命根据地。此时,蒋介石已调集40万兵力,企图将3.5万多名红军围歼于乌江西北地区。情势危急,为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部队撤出遵义城,逐次向北转移,向川黔交界的赤水、土城地区集中,准备渡江北上。
土城地处贵州西北,赤水河穿境而过,其东、南、北为险峻山岭,急流湍啸,是赤水东岸重要渡口,素有“黔北重镇”之称。赤水城地处川黔交界,东南部山高坡陡,西北部河谷开阔,有公路连接附近的川黔各县,是中央红军北上入川必经之路。
在离开遵义前,毛泽东基于当时的情报信息和客观条件作出决定,派林彪率先遣部队红一军团一部约4000人先行出发,攻土城,占赤水,希望他能为大部队扫清道路,使红军得以在泸州和宜宾之间渡过长江。林彪率部一路所向披靡,顺利抵达赤水河畔的土城,但在向不远处的赤水城挺进的过程中遭遇敌人的负隅顽抗。当时,赤水城已被川军第五师十三旅、教导师一旅先行占领,他们连夜抢筑了坚固的碉堡和强大的工事。红军与敌人整整激战了一天,还是毫无进展。林彪无奈向中革军委报告了前线失利的消息。突进赤水受挫,红三、红五军团与敌人在青杠坡苦战正酣,毛泽东急令林彪火速返回增援。两地相距有30多公里,鞭长莫及。在赤水方向和青杠坡方向两线作战,造成了红军兵力分散,加之敌我兵力悬殊,红军腹背受敌,最终导致战斗失利。毛泽东作出这样的战略部署,原是为了迷惑蒋介石,使蒋摸不清红军的意图,并趁其不备,在其尚未设防的地点强渡过江。因敌情摸得不准,导致判断失误,陷入了与敌人胶着的状态,而支援部队又迟迟赶不到,红军陷入了十分危急的困境中。
战斗发起前,中革军委根据前方侦察的情报,判断当前敌情是:“今日进占枫村坝、青杠坡地域之敌约四团,或有后续四个团左右兵力于明后日赶到的可能。”根据这个判断,参战敌军4个团,约5000多人,而中央红军总兵力(中央机关、后勤人员除外)约有2万人,兵力对比大约是4∶1,红军兵力上占有明显优势。而且,中央红军的主力部队已占据有利地形,可以采取奇袭或伏击的方法予敌以重创,击溃或歼灭这股川军的大部也是有把握的。再考虑当时的情形,如果不迅速消灭追击而来的川军,红军很有可能会陷入川军部队的三面包围之中。但后来证明,这个敌情判断尤其是对敌兵力规模的判断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原以为敌人是2个旅4个团约5000人,实际上却是6个团1万多人,而且敌人还有增援部队源源而至。时任军委总部作战参谋的孔石泉对敌情判断失误原因作了这样的回忆:“我们在土城那一仗没有打好,因为对敌人估计不足。敌人发的报我们收到了,但把‘旅’翻译成了‘团’,因此估计敌人是两个团的兵力。”按照当时敌军的编制,一般是一个旅辖三个团,一个旅的兵力是一个团的三倍。一字之差,令战场力量对比瞬间就发生了巨大变化,给红军带来了几乎全军覆没的危险。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