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论邓小平要善于总结经验的思想

梁柱

2014年08月14日14:2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邓小平指导起草并经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不但为正确对待历史提供了范例,而且对我们正确总结历史经验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粉碎“四人帮”后,党面临着拨乱反正、开辟未来的新的历史使命。这个历史过程,正如邓小平所概括的:“就是拨林彪、‘四人帮’破坏之乱,批评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回到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上来。”(《邓小平文选》第 2卷,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第 300页。)邓小平在指导制定《历史决议》过程中提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方法,对我们正确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正确认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都有重要的启迪和指导意义。

首先,从党的事业和对历史负责的高度,指明《历史决议》最核心的问题、第一位的问题,就是确立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不仅今天而且以后,都要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粉碎“四人帮”以后,社会上出现了一股以“西单民主墙”事件为代表的企图否定毛泽东历史功绩和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非毛化”思潮,这种情况造成了党内的某种思想混乱。针对这种不负责任的、反历史的观点,邓小平说:“毛泽东同志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立下的伟大功勋是永远不可磨灭的。”(《邓小平文选》第 2卷,第 148页。)他特别强调:“对毛泽东同志的评价,对毛泽东思想的阐述,不是仅仅涉及毛泽东同志个人的问题,这同我们党、我们国家的整个历史是分不开的。要看到这个全局。”“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邓小平文选》第 2卷,第299、298页。)为了贯彻这个符合历史实际的指导思想,他特别提出总结历史的两个指导原则,一是总结历史上的错误,不应着重追究个人的责任,而应着重分析产生错误的主客观原因,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使之不再重犯;二是总结历史,主要是为了开辟未来,团结一致向前看。针对一些人对问题不作具体分析,简单地把错误的责任都归于毛泽东一个人,邓小平强调指出,讲错误,不应该只讲毛泽东,中央许多负责同志都有错误,在这些问题上要公正,不要造成一种印象,别的人都正确,只有一个人犯错误。“中央犯错误,不是一个人负责,是集体负责”(《邓小平文选》第 2卷,第 296页。)。“在分析他的缺点和错误的时候,我们当然要承认个人的责任,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历史的复杂的背景。只有这样,我们才是公正地、科学地、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地对待历史,对待历史人物”(《邓小平文选》第 2卷,第 172页。)。他明确指出,对有些同志在有些问题上的错误意见,要硬着头皮顶住;如果不写或写不好这个问题,整个决议都不如不作。

其次,指明对待历史、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原则。实事求是,就是要从历史实际出发,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这是研究历史、评价历史人物应当坚持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邓小平在指导起草《历史决议》的时候,特别强调要贯彻这一原则,他指出,对建国 30年来的历史上的大事,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对毛泽东晚年犯的错误,也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只能实事求是地肯定应当肯定的东西,否定应当否定的东西。因为他的功绩而讳言他的错误,这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因为他的错误而否定他的功绩,同样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这个原则在《历史决议》中得到了很好的反映。《历史决议》指出,“毛泽东同志在他的一生中,为我们的党、国家和人民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把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错误作了科学的区分,他晚年的错误是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背离了毛泽东思想,纠正他晚年的错误正是为了回到毛泽东思想上来;毛泽东晚年的

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犯的错误,是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等等。这些正确的结论,为评价领袖人物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再次,在起草过程中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集中了群众的智慧。在起草过程中,通过各种会议、个别交换意见,充分听取、吸收从领导层到理论界等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使《历史决议》成为集体智慧的结晶。特别是邓小平还专门找中央警卫局的同志谈了一下,他们说,把同意大利记者的谈话(涉及对毛泽东评价的问题)向战士们宣读了,还组织了讨论,干部、战士都觉得这样讲好,能够接受。广泛听取意见的过程,也是统一认识的过程。事实证明,如果对毛泽东的功过评价不恰当,老工人通不过,土改时的贫下中农通不过,和他们相联系的一大批干部也通不过。这提供了我们认识问题的重要的立足点。正如邓小平后来所说:“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邓小平文选》第 3卷,第 369页。)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湘忆、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