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雷刚
批示为电影《代理市长》开绿灯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以《决定》为发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984年的广东可谓春暖潮涌,在作为经济改革的试验田和探路者的同时,广东也充当着新文化的潮头,各种观念、思潮在这里聚汇、交融,一时为人羡慕、景仰。广东的改革开放,让正在内地拍摄电影《双雄会》的杨在葆(饰演张献忠)心动不已,他跟剧组里的陈怀皑(《双雄会》导演)、许还山(李自成饰演者)说:“要是能找到一个这样的题材,该有多棒!”
恰在此时,广州市文艺创作室的专业作家欧伟雄北上,带来了话剧《南方的风》。该剧是欧伟雄、杨苗青、姚柱林等人根据白云山制药厂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大胆起用人才、靠三口大锅起家发展成现代化大企业的真实故事而写成的。广州话剧团将其搬上舞台后,一时好评如潮。1984年国庆期间,剧组应邀到北京演出,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据说,当时演员的台词不时被台下的热烈掌声所打断。1984年11月6日,《南方的风》在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场演出,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观看演出并给予了高度评价。11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邀请剧组到中南海礼堂演出,通常观众不满300人的礼堂竟来了六七百人,习仲勋、陆定一、王兆国、朱穆之等领导以及许多老同志到场观看。习仲勋对剧组人员说:“你们要解放思想,大胆地写,大胆地演,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作出更大贡献。”
杨在葆看过《南方的风》以后,也顿觉耳目一新,所有的想法也似乎瞬时找到了出口,“这么好的一个题材,我当然不能放过”。而欧伟雄听说杨在葆有将话剧改拍成电影的想法后,也极为高兴,并力邀杨在葆到广州,去亲身感受一下广东的氛围。但那时去广东的单程机票都要100多元,这让每个月只有88.5元工资的杨在葆捉襟见肘,犹豫不已。广东方面似乎看出了这点,遂主动提出由他们负担赴粤的所有费用。于是杨在葆与剧作家马林等一行四人来到广州。
到达广州后,杨在葆住进了白云山制药厂体验生活,尽管事先他看过剧本,对南方的改革新气象也多有耳闻,但眼前的一切大大出乎他的预料。有一次,杨在葆无意中走访了制药厂一位普通司机的家。他得知这个司机每个月的薪水有300多元,比其他厂子工人的收入高出不少,而且家里面现代化气息很浓——冰箱、彩电、洗衣机、空调、电饭煲等各种家用电器一应俱全。“相比其他地方,就好像天天在过年!”杨在葆当时真是觉得,“中国人的生活开始好起来了”。面对广东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杨在葆自然感慨万千,其创作激情无法遏制。一部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杨在葆导演兼主演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电影——《代理市长》很快便在2个月内拍摄完成,创造了另一个“深圳速度”。
在电影中,故事的背景从话剧中的企业上升到一个城市。具有理想主义情怀的代理市长萧子云在公众的支持下,大胆革新,一上任就当众宣布要为全市人民做十件好事。为了缓解交通紧张局势,他积极发动群众,号召集资。富裕起来的农民很快就响应了他的倡议,他们集资兴建了瀛江公路大桥。白云制药厂厂长则敢于创新,敢于依靠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在很短的时间里,使工厂的利润成倍增长。
影片很快获文化部电影局批准公映。不久,中南海的星期五电影晚会放映了《代理市长》,不仅薄一波、宋任穷、胡乔木等领导出席,丁峤、石方禹、艾明之等电影界负责人也在场。电影放完,部分领导人批评这部电影有反气,片中一些台词必须改掉。他们特别强调片中男主角萧子云在记者招待会上说的“宁犯天条,不触众怒”一句,一定要改。北影厂负责人胡其明找到杨在葆传达了部分领导的修改意见,杨在葆坚决不肯改,导演马林也支持他,而且建议他写信给胡耀邦。杨在葆立即找来一张大纸,抬头竖写“耀邦同志”,然后写道:“我拍成电影《代理市长》之后,有领导同志对此有意见。我不懂人情世故,给你们写信,请抽空帮助指导。”
杨在葆写完信后,借了马林的自行车直奔中南海。在中南海西门,杨在葆正好碰到了胡耀邦的秘书张耀光。张耀光告诉杨在葆,首长正在北戴河开会,信先留下,一定转到。
过了五六天,杨在葆刚回到上海,就接到胡其明的电话,说胡耀邦已经在信上作了批示,并将信转给了中宣部部长朱厚泽等人。批示的大意是:“我看过这部电影,我觉得不错,比那些跟‘四化’不沾边的好得多,不知好多少倍。有点儿刺,有什么不可以?”
有了胡耀邦明文批示“保驾护航”,这部“有点刺儿”的《代理市长》很快就从广州出发,一路绿灯,开始了在全国大巡演的征程。电影在北京首映,受到高度评价。杨在葆率剧组从广州开始,经长沙、武汉、郑州、太原等地,将电影带到东北,一路掀起“《代理市长》热”。电影才放到一半,观众就热烈鼓掌,为剧中人物的言行叫好。杨在葆凭借《代理市长》中的精彩演出,荣获第九届“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