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不朽的记忆——听老兵讲抗战

2014年09月03日13:45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不朽的记忆——听老兵讲抗战

尹士悦:亲历东京审判

与飞虎队并肩作战轰炸日本机场、飞东京参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公审战犯……他不凡的经历,成就了中国抗战史上的一段传奇。

他叫尹士悦,今年100岁,曾是一名抗日战机领航员。

在陕西西安西北工业大学校园一栋简陋的单元房里,谈起往事,他思维敏捷、神采飞扬,人名、地名和具体的时间能够脱口而出。

1935年初,他考取了山东齐鲁大学化学系。次年被航校录取,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学习。

“那时候战争困难,部队急需新鲜血液。我就打报告要到部队去,部队很欢迎,就把我分到了空军第二大队第九中队当轰炸员。”尹士悦回忆说。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在中缅边境附近修建机场,驻扎大量兵力,妄图掐断滇缅公路这条生命线。

1942年5月2日清晨,尹士悦和战友们接到命令,去缅甸腊戍轰炸日军修建的机场和军火库,保卫滇缅公路。“副队长给我一把手枪,里面十发子弹,我把手枪别在腰上,想着可以去打日本鬼子,一点畏惧没有,还特高兴。”

在美国飞虎队的掩护下,9架飞机密集准确地把弹投在日本飞机场跑道上和火药库上。一时间地面火光冲天、浓烟滚滚。“日本鬼子用高射炮打我们,我们这些年轻的空军战斗员想到日本横行霸道、无恶不作,心中充满复仇,都不怕牺牲,豁出去跟鬼子拼啦!”就这样,没有损失一架飞机,尹士悦和战友胜利完成任务回到昆明。

1946年5月20日,由尹士悦担任领航员的5人机组在上海大场机场起飞,护送中国军事代表团到东京参加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公审。机上有中国代表团团长、国民党陆军中将朱世明及其随行人员十余人。

5月22日,机组5人随着中国驻日军事代表团人员一起,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参加听审。法庭设在日本陆军军官学校,也就是东条英机发号施令的地方。“法庭像个小戏院,法官坐一边,战犯在另一边遥遥相对。”每个细节尹士悦都记得特别清楚。

28名战犯由美军宪兵押进法庭,依次入座。土肥原贤二、南次郎、东条英机等人在最前排,松井石根、重光葵、广田弘毅等人坐在后排。“崇光葵腿脚不行,拄个拐进来的”。

“坐在前排中间的东条英机,戴着一副眼镜,留着一撮小胡须,头戴耳机听审,还不时做笔记。南次郎留着长胡须,闭目养神,故作镇静。”尹士悦说。“我都顾不得听耳机里的同声翻译,就看那些战犯。我心里想,当年逞凶作恶、不可一世,现在也落得如此下场。”

美国大兵伯纳德·马丁:中国士兵不可战胜

在“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二战中美友好合作影像展”的一张日本投降仪式的照片前,一位坐在轮椅中的美国老兵颤巍巍向前探身,做出一个快速挥拳的手势,“你们厉害,但我们更厉害!”数十载过去,打了胜仗的骄傲依旧未泯。

回忆起当年并肩作战的中国军人,他满口称赞,“中国士兵比美国士兵更厉害,他们更能吃苦,中国士兵是不可战胜的。”

伯纳德·马丁先生是1943到1944年二战中缅印战场的美军中士,1943年响应罗斯福总统的号召加入梅里尔将军的部队,成为一名无线通信操作员。今年93岁高龄的他仍然精神矍铄,黑色的棒球帽上别满徽章。

8月30日,他受邀参加“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二战中美友好合作影像展”开幕仪式。在一众“粉丝”的簇拥下,看着一幅幅记忆中的画面再次呈现眼前,老人时而兴奋时而感慨,仿佛那些难忘的故事在他心中依旧鲜活如新。

“我们的人数比日军少太多了,每天迎接我们的都是极度疲惫、饥饿、疾病,每天都面临着死亡的威胁。”看着一张安葬美国阵亡士兵的照片,马丁先生感慨着。

伯纳德·马丁所在的部队是第一支在亚洲参加对日作战的美军地面部队,他依然记得中美士兵在战火中结下的深厚友谊。“当时我们的上校说,希望可以离中国士兵近一点。没有中国士兵我们不可能打赢。”

这次展览给了马丁另一个惊喜:他意外发现自己出现在一张照片中,当时他正在战场上与一名中国士兵互相检查彼此枪械。“简直不敢相信,感觉就像是昨天。”马丁激动地说,“在战场上,交流障碍不复存在,是胜利的信念让我们融为一体。”

1944年5月17日,马丁所在部队占领缅甸北部战略据点密支那唯一全天候飞机跑道,摧毁日军对空中的控制权,成功开辟一条通往中国战场的重要物资通道。

次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展览馆中,看着中国百姓欢呼雀跃的黑白照片,马丁哈哈大笑,69年过去,曾经英姿飒爽的美国大兵眼角早已堆起皱纹,不变的是眼神中的胜利喜悦。

他缓缓回过头,对身边的人们竖起大拇指,“中国士兵是不可战胜的。”(新华网北京9月3日电 采写记者:吴济海、贾钊、杜斌、键兴、梁爱平,实习生赵杨参与采写)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程宏毅、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