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1938年 幸好我们有川江

●“死路”川江,在抗战时却成了整个中国的一条“生路” ●运战略物资和人员、送川军出川杀敌、助避难同胞入川……川江上穿梭不息的 船,组成了中华民族的一条“救生大动脉”

2014年09月03日16:11   来源:云南日报

原标题:1938年,幸好我们有川江

川江(长江宜昌至重庆段)示意图

历史上的川江“瞬间”。

长江自四川宜宾岷江口以下经四川、重庆至湖北宜昌的这一段又称川江,全长1040公里,著名的三峡,即在其中。

自古以来,川江因为其急流险滩和两岸的崇山峻岭而被人们叹为“绝地”。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引述前人描写三峡道:“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羲月”。

川江之上,险滩成群,激流翻滚,惊涛拍岸,历史上,不知有多少船只罹难其中。于是,人们总结出一句话——“川江两条路:一条是生路,一条是死路。”

谁也不曾想到,当历史的篇章翻到了1938年这一页,曾经令无数人望而却步的“死路”川江,却成了整个中国的一条“生路”。

1 奇迹!宜昌大撤退

倘若,没有1938年在川江航道上发生的“宜昌大撤退”,中国抗战的历史会怎么样?无数专家的回答都是一样:不堪设想!

1938年10月21日,广州落入敌手。25日,武汉沦陷,日军沿长江一线开始向西南大举进攻。至此,中国国土精华尽失,彻底陷入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绝境。

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决定中国不被灭亡的最后一线希望,就是滞留在武汉西部长江岸边宜昌城内的9万吨重要战略物资,还有10万名聚集在宜昌等待入川的军政两界要员及其部下与附属人员,外加100万吨左右的零散物资和不计其数的难民。前者是当时整个中华民族工业的精华,是国家仅存的一点元气,全中国的兵工工业、航空工业、重工业、轻工业的生命,完全交付在这里了。

敌机已飞临宜昌,日军正向宜昌推进,处境万分危急。

后来被著名教育家晏阳初称为“东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宜昌大撤退”就在此时奇迹般地发生了。

著名实业家卢作孚和他创办的民生公司,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在短短的40多天内,用20多艘轮船和800多只木船,日夜穿梭,终于在枯水期来临之前,把所有人员以及重要物资的三分之二安全转运到大后方。

事实上,在最紧张的40多天的抢运之后,“宜昌大撤退”还在延续。直到宜昌沦陷,民生公司运送的部队、伤兵、难民等各类人员总计150余万,货物100余万吨,其中包括两万吨空军器材和广东炮厂的物资。正是得益于这次抢运,一批现代化的钢铁厂、兵工厂和纺织厂,在长江上游的大后方又相继建立起来,为国民政府组织反攻和夺取整个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