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军队开赴前线。
抗日军队在与后方联系。
抗日军队在后方。
成都“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新华社发
● 300多万川军出川抗战,逾64万人伤亡,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
●尽管川江之路异常凶险,还有敌机轰炸、扫射,仍有270余万川军经水路出川抗战
●出川6名中将,有4名壮烈殉国,第一批出川的400多位团级军官基本全部牺牲。
然而,川军被俘人数却是地方军阀中最少的,不到总人数的1%
在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公园里,矗立着一座“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老百姓都称之为“无名英雄铜像”。
铜像造型是一国民革命军人,着短裤、打绑腿、穿草鞋,手握步枪,身背大刀、斗笠、背包,俯身跨步仰视前方,冒着敌人炮火欲出征冲锋……
由中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设计的这尊铜像,落成于抗战硝烟弥漫的1944年7月7日,原本立于成都市老东门城门内。曾经,在老东门,有这样一个传说——1944年底,寒冬腊月沉沉深夜,有个衣衫破烂、又冷又饿的军人走到城门洞边卖汤圆的小摊子前,埋头呼呼呼地只顾吃汤圆……
就在小贩转身,准备为当兵的多舀些汤圆时,当兵的却不见了。卖汤圆的小贩恍然大悟:出川抗战的川军苦啊,这是牺牲的“无名英雄”从阴间来吃汤圆啰!
消息传开,附近市民们都哭了:“天冷了,他们又冷又饿,莫让他在阴间受苦呀!”于是一家又一家,流泪端来一碗碗热气腾腾的汤圆,到铜像前祭奠……
这一碗碗热气腾腾的汤圆,祭奠的是战死在抗日战场上的数十万川人子弟,纪念的是那出川抗战的300多万川军……
1 刘湘主动率部出川抗战
1937年9月5日,成都少城公园内人山人海、战旗飘扬。四川省各界在这里欢送出川抗敌将士,刘湘、邓锡侯等将领莅会讲话,表示抗战决心。
作为地方军阀的刘湘,为什么会主动率部出川抗战呢?事情,要从1935年5月说起。
当时,蒋介石主力部队进入四川,试图吃掉四川省主席刘湘为首的川军。中国共产党人郭秉毅、张曙时、田一平、罗世文、李一氓等先后到刘湘部工作,对刘湘产生很大影响。中共主张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这深合刘湘之意。
“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的第二天,刘湘即电呈蒋介石,同时通电全国,吁请全国总动员、一致抗日。
8月7日,刘湘飞赴南京参加国防会议。会上各方主战主和犹豫不决,刘湘慷慨陈辞近2小时,并声言:“抗战,四川可出兵三十万,供给壮丁五百万,供给粮食若干万石!”
刘湘的陈辞,拉开了300万川军出川抗战的序幕。
曾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长的何应钦曾写过《八年抗日之经过》一书,书中记载川军出川人数令人震撼:抗战8年中,四川提供了近300万人的兵源充实前线部队,占全国同期实征壮丁1405万余人的1/5还强!
大敌当前,四川广大民众不甘当亡国奴,四川各地热血青年踊跃从军的高潮从未间断过,“妻子送郎上战场”、“父母送儿上前方”的事例比比皆是。
新津县爱国模范、72岁高龄的高尚奇,将4个儿子中的3个先后动员去参军抗日,仅留老三高光田在家做小生意,维持一家六口人的生活……
安县农民王者成,送儿子王建堂出征时,赠给他的竟是一面“死”字旗——白布旗正中是个大大的“死”字,旗子左方写道:“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往勇直前,勿忘本分!”
1943年是抗战最艰苦的阶段,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令四川在1个月内征4.5万名优秀知识分子当兵,飞印缅补充远征军。四川无数大中学生和公教人员群情激昂“泣请从军”,很快就有4万多人奔赴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