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乃斌 本报记者 陈元才 摄
陈成鲁 本报记者 陈元才 摄
秦崇议 本报记者 苏晓杰 摄
张修隆 叶军 摄
吴惠民 本报记者 陈元才 摄
“联合抗日”是当时两大政党的共同主张,在这一主张之下,国共两党携手于民族大义前,开辟了由中国国民党直面日军的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取得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反侵略战争,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除了23年红旗不倒的琼崖纵队,海南有周士第、郑介民、郑庭笈3位名震遐迩的琼籍抗日将领,3位琼籍将领均是黄埔教官,在他们的影响和训导下,海南有志青年突破日军海上封锁,纷纷报考黄埔军校,苦学正规的现代军事知识和战场上的杀敌本领,以致国民党抗日将士中颇多海南人,文昌甚至有“将军之乡”的美称。据统计,从1924年到1949年,黄埔军校共招生二十三期,海南学子贯穿始终,计有3000余名琼籍黄埔学子,他们高举抗日大旗,以年轻的生命和热血报效战乱中的祖国。
海南还有不少有志青年,参加了一支非常特殊的介于军人和平民之间的抗日队伍——南侨机工。抗战时期的中国,积贫积弱,会驾驶修理汽车的人很少,爱国侨领陈嘉庚受蒋介石委托,前往南洋招募懂得汽车驾驶和维修的爱国华侨青年,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而海南恰有很多年轻人闯南洋谋生,国难当头,他们纷纷响应号召回国当机工。3000多名南侨机工中,有800多琼籍南侨机工,他们在烽火里出没,为民族生存而战,为拯救国家危亡而战。800多琼籍南侨机工直接牺牲在滇缅路上的就有400多人。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纪念日之际,海南日报采访了海南的黄埔军校老人、中国远征军和南侨机工,通过幸存老人的口述,再现那段全民族浴血奋战的历史。
黄埔老人许乃斌:
誓死不当亡国奴
记者 范南虹 实习生 林川 通讯员 陈永忠
“日军占领海南后,父亲家训时常教导我:不要死守在家当亡国奴,要想办法出去!”93岁的许乃斌老人背已佝偻了,但豪气不减。
许乃斌是儋州市峨蔓镇南湖村人,1921年10月出生。“我1岁时,父亲许云汉就考入了黄埔军校一期,毕业后,他参加了东征。”在父亲的鼓励下,1941年春节时,许乃斌趁夜偷渡到湛江,在琼崖联中继续读书,期间,看到报纸刊登的黄埔军校招聘华侨青年入伍的启事,因有亲人在海外,许乃斌和同学叶菁、林显兴相约报考,进入黄埔军校四分校19期9总队学习。
“我在通讯班学习,学校有很多海南籍师生。”由于战事吃紧,四分校从广西宜山迁至贵州独山,师生要在一片荒地上兴建学校。随着日军步步紧逼,战争导致国民党军队减员严重,并且急需训练有素的技术兵种,如通讯兵等。许乃斌和同学们经过短暂训练后,在还有一年多才毕业的情况下,暂离学校奔赴战场。
四分校中将主任韩汉英是海南文昌人,他命全校师生4000多人组编成野战军战斗连队,全副武装冒雨誓师出发,开赴广西南丹、河池等地。”5天急行军400余里,到达战场后,立即抢筑军事工地。许乃斌还记得,同班机枪手黄启华就因抢修堡垒致病而死。许乃斌因是通讯兵,他和同学们一起暂编一个通信排,负责在战场上敷设通信线路。
“后来,黄埔四分校被迫迁到四川江津县油溪镇。”许老说,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时,全班同学正在上课。
日本投降后,许乃斌不想打内战。“八年抗战,终于打跑了侵略者,国家百废待兴,人民生活困难,大家都想过安定的平凡生活。怎么能再打内战?”于是,许乃斌以请假的名义,逃离部队,但回乡途中被国民党军查获,在桂林被军法处判服刑一年。“还差20天就出狱,因国民党节节败退,只好提前将我释放。”许乃斌想方设法回到海南,务农至今。
黄埔老人陈成鲁:
受降让我扬眉吐气
记者 范南虹 实习生 周清 通讯员 陈永忠
陈成鲁,海口大致坡人。1942年,19岁的陈成鲁在老乡韩汉英以及二伯父的教导下,报考黄埔军校,成为四分校19期通讯班的一名学员。与他同期考入的还有许乃斌等100多名海南同学。
“黄埔军校里,海南籍师生非常多。所以,海南人对抗日战争也是作出了巨大贡献的。”陈成鲁说,学习期间,曾因战争需要,暂编为学生军参战。但是,让他最难忘的,还是日本投降后,他跟随部队前往越南河内、海防等接受日本投降,随后驻军长春,受命遣返日本战俘和日本侨民。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天皇向日本全国广播了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的诏书,9月2日上午9时,在东京湾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签定投降书, 9月9日上午,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南京中央军校大礼堂举行。此后,国民党派部队接受日本投降。
“我们在越南驻扎了半个多月,这是一段扬眉吐气的日子。”陈成鲁回忆,日本投降后不久,他从黄埔军校毕业,分配进入国民党60军211师师部通信连,随即跟随部队开拔至越南接受日本投降。
“受降工作主要是解除日军武装,接收其军用物资,转运、遣返战俘等。”陈成鲁告诉记者,他本来是刚从黄埔军校毕业的新兵,完全没想到会接到这样一个伟大而自豪的任务,高兴得很。
受降工作完成后,60军又奉命调驻东北。在抚顺,陈成鲁又和战友们一起遣返日本战俘和日本在抚顺的侨民。
内战爆发后,60军起义,陈成鲁也进入华北军大学习,毕业后,分配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66军当教官,训练新兵,后又两次赴朝作战。
新中国成立后,陈成鲁转业到山西水利局工作,其工兵的技术特长得以发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