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厂大门外的“中运一”式运输机。(受访者供图)
荒废多年的海孔飞机厂。 特约摄影 谢智强
1945年,重庆白市驿机场,中美混合飞行大队就驻扎在这里。停机坪上,众多庞大的美制B—25型轰炸机中,有一架木制飞机显得有些寒碜。
“但它却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架军用运输机!”万盛经开区文物管理所所长令狐克强说,这架飞机的代号是“中运一”,出自国民政府战时大后方四大飞机制造厂之一——海孔飞机厂(即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第二飞机制造厂)。
海孔飞机厂在哪?它就掩藏在万盛丛林镇一个巨大山洞中。近日,本报记者来到了这个“秘密基地”。
天然溶洞中建成3层车间大楼
走进海孔洞,通过手电微弱的光芒,记者看到一间间被隔开的废弃车间,组成了硕大而寂寥的厂房。由于长年荒废,已很难想像出当年进行飞机生产、装配的繁忙景象了。
“这是一个由石灰岩层、钟乳石形成的天然溶洞,高近40米,纵深300余米。”令狐克强介绍,清末民初,洞口原有海孔寺,佛像高坐,香火鼎盛,后来拆庙移佛,就是为了建飞机厂。
76岁的村民刘汉文告诉记者,当年他在离洞口不远的私塾上学,天热了就溜到洞里乘凉,“记得是1938年,洞里的人突然多起来,而且大都是外地人……”
原来,由国民政府与意大利于1935年合办的航空委员会中央南昌飞机制造厂迁到这里来了。当时以海孔洞为中心,方圆15公里范围都划给了飞机厂,“工厂第一期征地3341亩。为保证安全,还派了一个营在此驻扎,洞口的坝子上架有机关枪,山顶设有岗哨,除飞机厂员工外,任何人不准靠近。”令狐克强说。
1938年初夏,航空委员会第二飞机制造厂正式挂牌。国民政府还将另外几家小飞机厂也并了进来。最鼎盛时,工厂员工达到1200人,民工有200多人。
“工厂在洞内设有机工、钳工、白铁、机身、机翼、电镀等车间,在洞外建有铸锻、油缝、修配、木工、修理等车间。洞外建筑全部用松枝覆盖。”据令狐克强介绍,到1938年底,工厂已初具规模:洞内建成一栋3层楼的车间大楼,约1200平方米,另辟有可供装配20架飞机的空间,洞口修建了一栋3层楼的工务楼,“洞外还有远离厂区的生活设施,包括职工宿舍、天然游泳池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