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分列式检阅是八一军旗在国庆大典上第一次向人民亮相。
1949年初,正在西柏坡指挥全国战场作战的毛泽东主席预见到全国胜利即将到来的新形势,指示军委总部提出制作军旗、军徽的方案,由周恩来副主席主持这一工作。具体工作由军委作战部一局承办。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期间,毛泽东、周恩来听取了关于军旗图案设计的汇报,并提请到会人员审查。毛泽东指出:军旗上要有八一两个字,表示南昌起义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历史日子。旗上要有五角星,象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周恩来强调,军旗要以革命的颜色——红色为主体,星和字用黄色。周恩来还细致地交代,旗杆要有红黄两色旋纹,顶部要装上一个红缨枪的矛头,饰着红穗,象征人民军队发展的由来。3月13日,二中全会通过相应的决议,毛泽东亲笔草拟了《二中全会关于军旗的决议》:“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旗应为红地,加五角星,加‘八一’二字。”
10天后,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迁往北平。作战部一局根据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对军旗规格尺寸、制作规范拟定了详细的规定。周恩来指示作战部李涛部长先制作出一幅标准的样旗,然后组织部队举行一次授旗仪式,拍摄成纪录影片。
6月15日,中央军委发出了关于颁布军旗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为红地,上缀金黄色的五角星及‘八一’两字”,“表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自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诞生以来,经过长期奋斗,以其灿烂的星光普照全国”……
“鸣放礼炮”一开始就列为庆祝大典的程序之一。阅兵指挥部决定由华北军区特种兵部队组建一支礼炮队。
礼炮选定的是缴获日军的山炮,共108门,分为两组,每组54门。炮弹全部卸掉了弹头。这种炮和野炮、榴弹炮相比,炮身短,口径小,重量轻,使用方便,是从华北六个纵队的山炮营和军区直属炮兵部队选调来的。礼炮队训练就在先农坛公园进行。每门礼炮有3个炮手,主要训练装填、发射、退弹壳三个动作,必须在3秒钟内完成。54门礼炮齐射一次限定在4秒半完成,这是因为毛主席按电钮升国旗、军乐队奏国歌,时间是两分零5秒。在这个时间内要鸣放28响礼炮,同步进行。
10月1日。当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天安门上空升起,乐队高奏国歌时,开国大典的礼炮声响了。这隆隆的28响,每一响都像一门炮那样整齐,但又凝聚着54门礼炮齐射的力量和磅礴云天的声音。
54门礼炮一齐鸣放,代表当时参加新政协的54个单位和方面的人士;礼炮鸣放28响,表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而英勇奋斗的28年。
开国大典当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将毛泽东主席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发布的《公告》并随附公函送达各国政府。周恩来的公函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已在本日发表了公告。我现在将这个公告随函送达阁下,希为转交贵国政府。我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世界各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是需要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外交部部长 周恩来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 于北京
《公告》及随函送达各国在北京的旧领事馆领事;凡在北京无领事馆,而在南京有大使馆或公使馆者,则送达南京各旧大使馆或公使馆。周恩来说,这是我们新中国的第一个外交文件,也是通过使领馆向外国政府发出的第一个照会。与此同时,新华广播电台的强大电波载着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飞向十月革命的故乡,太平洋遥远的彼岸……
开国大典于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约两小时结束;当晚7时,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饭店举行招待会,即所谓开国第一宴。
《北京饭店史闻》记载:“1949年6月,北京解放不久,党中央邀请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少数民族、海外华侨等130多人来北京,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共同商讨建国大计。为了接待好这些住店代表,饭店现从坐落在锡拉胡同的‘玉华台’饭庄聘请了朱殿荣、王杜堃、孙久富等9位厨师。‘玉华台’是地道的淮扬风味,专门做大菜筵席的高级饭庄,在过去的北平颇有名气,来的这几位厨师也各有擅长……1949年开国大典的盛大宴会,就是完全用淮扬菜举办的。”
但回忆,可以大致拼凑起来一个“开国第一宴”的菜谱,冷菜是:酱牛腱子、兰花干、四宝菠菜、硝肉、炝黄瓜条、桶子笋鸡、油吃冬菇、醉冬笋、五香肉干,热菜是:扒黄肉翅、烧四宝、干(左火右靠)大虾、红烧鸡块、冬菜扒鸭、大煮干丝、红烧黄河大鲤鱼、烧狮子头、冬笋太古菜、糖醋小排骨、罗汉斋,汤菜是:清汤官燕,甜品是:冰糖银耳,主食是:大米饭,点心是:淮扬汤包、炸春卷、黄桥烧饼等,水果有大鸭梨,酒是:绍兴黄酒、山西汾酒、竹叶青酒。(综合新华网、人民政协报 姜萍萍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