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钢
1975年,经历了9年“文化大革命”的中国各种问题积重难返。受命于危难之际的邓小平,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魄与胆略,大刀阔斧地进行各项工作的整顿,同时,他又很注意策略,在迂回抗争中表现出超人的智慧。
“三项指示为纲”
1975年新年伊始,神州大地依然是寒风凛冽,但有几则信息却早早地传递着春意与希望:1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一号文件,任命邓小平为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1月8日至10日,中共十届二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选举邓小平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2月1日,第四届全国人大产生的国务院举行第一次会议。周恩来在会上宣布:国务院工作以邓小平为首。
此刻的邓小平虽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全面主持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但也有潜在的危机:其一、毛泽东的不信任。“文革”之初,邓小平作为“中国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而被打倒,后来虽然毛泽东将他解放出来,称赞其 “人才难得”,委以重任,但对邓小平仍然不放心。因此,中央一号文件公布对邓小平的任命的同时,还任命张春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众所周知,邓小平与张春桥是政治上的死对头,同时加以任命,意味深长。还有一件事更耐人寻味。毛泽东一方面确定组成以周恩来、邓小平为核心的国务院领导班子,另一方面作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问题的谈话,要求全党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同时采取两个措施,既是为即将上任的国家领导人在政治上规定了工作方向,也可以说是对邓小平的提醒与告诫。其二、“四人帮”的反对。“四人帮”要搞掉邓小平由来已久。远的不说,仅1974至1975年就制造多起事端,风庆轮事件、长沙告御状、反“经验主义”、评《水浒》,一次次把矛头指向周恩来、邓小平。只是因有毛泽东的支持,邓小平才艰难地渡过难关。
同样,在毛泽东的支持下,邓小平开始了全面整顿,而整顿是在“三项指标为纲”的旗号下展开的。邓小平第一次提出这个说法,是这年5月29日在钢铁工业座谈会上。他说:“毛主席最近有三条指示,一条是关于理论问题的,要反修防修,再一条是关于安定团结的,还有一条是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这三条重要指示,就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各项工作的纲。这三条是互相联系的,不能分割的,一条都不能忘记。”7月4日,他向中央读书班第四期学员再次讲到“三项指示”,并且强调:当前,我们有好多事要办,“特别是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学习理论反修防修”,“还是安定团结为好”, “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是毛泽东在1974年下半年到1975年春季分别发表的三项指示。这三项指示中,在毛泽东的心目可以作为“纲”的,只有学习理论反修防修这一条,用毛泽东的话就是:“阶级斗争是纲,其余都是目。”邓小平把毛泽东的三项指示联在一起,特别是把安定团结与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放在了极为突出的位置,提升到“纲”的高度,则是一个大胆的创举。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不可能公然反对“以阶级斗争为纲”,他提出“三项指示为纲”,表面是对前者的弥补与充实,实质则是对这一传统观念的淡化与修正。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既要坚持整顿,又要争取毛泽东的支持,还需防范“四人帮”寻机挑衅、攻击,这是一个难题。处理这个问题,简单从事会无济于事,急于求成则适得其反,只有通过一定的“磨合”推进整顿,渐渐淡化“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突出毛泽东思想中正确的认识,逐步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才是唯一可行的途径。这就需要高超的领导艺术和斗争策略。邓小平提出“三项指示为纲”,就是这种大智慧的表现。
关于这个问题,“四人帮”的喉舌在一篇大批判文章中写道:邓小平“故意把安定团结和发展国民经济这些属于‘目’的东西,摆进‘纲’里,就是为了以目乱纲,以目代纲。经他们这样一摆,安定和不安定,团结和不团结的矛盾,还有科研落后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矛盾,等等,统统成了主要矛盾。他们就是这样用混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手法,淹没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这一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如果摒弃诽谤之意,这段文字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帮助我们理解“三项指示为纲”的高明之处。
“三项指示为纲”,特别是把安定团结与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放在了极为突出的位置,顺乎民愿,深入人心,因此被各种报刊反复引用,成了使用频率最高的政治术语,即使人们写发言稿或大批判文章,也不忘写上这句至关重要的话。与此同时,作为政治口号,它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很快成为同“四人帮”及其帮派势力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四人帮”最善于鸡蛋里面挑骨头,一天到晚瞪大眼睛挑邓小平的毛病,但是,因为是以毛泽东的指示为纲,他们也不敢有半句非议之辞。
在“三项指示为纲”指引下,邓小平领导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开展全面整顿,取得明显成效。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