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解放时,西藏没有一条现代意义上的公路,不仅严重迟滞着西藏的发展,也给西藏军民建设新西藏造成巨大困难。张国华率领全军指战员坚决执行毛主席提出的“一面进军,一面修路”和“为了帮助兄弟民族、不怕困难、努力筑路”的指示,在进军西藏的同时承担起修筑公路的重任。经过西南、西北两个方面的共同努力,10余万军民通过两年极其艰苦的奋战,康藏、青藏公路通车,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张国华、谭冠三、范明、慕生忠等率领西藏军民在筑路中,铸造出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康藏、青藏公路的建成通车,对推动西藏实现社会制度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巩固西南边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两条公路通车,基本解决了驻藏部队和工作人员粮食物资补给供应短缺和交通运输困难问题,使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彻底在西藏站稳了脚跟,“两路”也成为民族团结之路、西藏文明进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
在执行维护《十七条协议》的那段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张国华等西藏工委领导带头开展统战和影响群众工作。他和工委其他领导多次登门与西藏上层人士沟通交流,讲解党的方针政策,申明解放军的纪律,共同执行维护好《十七条协议》;进藏军政人员帮助群众生产劳动、修桥补路、改善贸易、发放农牧生产工具和无息农牧业贷款、免费送医送药、模范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尊重群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举动,深深地影响了广大群众,也在多方面教育和影响了西藏上层进步人士。1954年7月17日,江孜遭受特大洪水,170多个村庄被淹,受灾群众3万余人。张国华立即指示驻江孜部队和江孜分工委机关工作人员全力救灾,号召驻藏部队、军政机关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节衣缩食救济灾民,帮助灾后重建。无数次艰苦细致的工作,争取了人心,扩大了党的影响。在执行维护《十七条协议》的过程中,西藏人民看了8年比了8年,日益认识到共产党、解放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质,认识到共产党、中央人民政府与三大领主有天壤之别。“得民心者得天下”,共产党和解放军在西藏广大人民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群众思想认识上的飞跃,成为后来推动西藏社会变革的巨大动力。在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进藏军地机关先后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西藏工作委员会、西藏军区,并按照协议组建了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张国华先后任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第一副书记、西藏军区(二级军区)司令员、军区党委书记、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第二副主任委员,发挥了主要领导作用。历经千难,辉业初成,共产党、解放军在西藏站稳了脚跟,实现了中央既定的目标任务。
三
《十七条协议》明确规定了西藏社会的改革事宜,但是西藏反动上层集团企图要永远保持封建农奴制度,从根本上反对进行任何改革。随着党和人民军队在群众中的影响不断扩大加深,上层反动分子惶恐不安,不断策动局部叛乱。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1959年3月10日,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公然撕毁《十七条协议》,发动了旨在谋求西藏独立、分裂祖国和维护西藏旧制度的全面武装叛乱。遵照中央决定,张国华由内地返回西藏,担任平息西藏地方武装叛乱的总指挥,主持拟定了后经中央批准的关于平叛改革的十三项政策,直接指挥平叛战斗,创造性地摸索出高原地区对叛乱武装的作战方法,将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发动群众结合起来,军地工作多管齐下,完成了平叛任务,为西藏社会大变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按照中央“边平叛边改革”的决策部署,张国华一肩挑起平息叛乱和民主改革两副担子。平叛战斗顺利推进,张国华等西藏工委领导带领西藏各族人民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民主改革。从1959年到1960年4月,他先后主持制定了《关于当前在平叛工作中几个政策问题的决定》、《西藏地区减租减息办法》、《关于西藏地区土地制度改革的实施办法》、《关于牧工牧主两利政策实施办法》等政策;主持开展了“三反双减”、“三反两利”、“三反三算”,以及划分农村阶级、分配土地、赎买未参叛农奴主(包括寺庙上层人士)生产资料等工作,有力推进了民主改革。到1961年底,西藏城镇、农牧区、寺庙和边境部分地区的民主改革工作基本完成,陆续建立了基层人民政权。民主改革是西藏历史上的一次最深刻、最彻底的社会变革,摧毁了延续千年的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获得翻身解放,成为国家和西藏地方的主人,获得了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和自由。民主改革实现了西藏社会制度的历史性跨越,开创了西藏社会新纪元。在这场伟大的变革中,张国华做了大量工作,抱病奔忙,呕心沥血,功不可没。
自古以来,中印两国人民之间就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随着近代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扩张,中印之间出现了裂痕。1914年3月,在西姆拉会议期间,英印代表背地里炮制的“麦克马洪线”,将中国藏南地区9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入英占印度版图,这个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从来没有被历届中央政府承认。1947年印度独立后,继续推行旧英印政府的侵略扩张政策。1950年我国政府决定和平解放西藏时,印度政府就曾竭力阻挠,并谋划向中印传统习惯线中国一侧的蚕食行动。1961年后,印度政府指使印军不断在中印边境挑起军事冲突,制造流血事件。中国政府本着友好协商精神,多次提出和平谈判解决边境争端建议,遭到印度政府的拒绝。1962年印度政府违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公然推行入侵中国领土的“前进”政策,不断挑起事端。10月上中旬,印军悍然在中印边境全线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入侵。10月20日,中国军队被迫进行边境自卫反击作战。10月中旬参加中央军委会议的张国华从北京返回拉萨,立即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对印作战任务,他以过人的胆略提出和完善作战方案,报中央军委得到批准。在反击作战中,张国华抱病抵近前线指挥,运筹帷幄,决胜疆场;中国边防部队捷报频传,取得压倒性的胜利,打出了国威军威,赢得了中印边境的长期稳定,在新中国对外作战历史上书写了辉煌的一页。张国华指挥此次作战的显赫战功得到了毛主席的肯定,称之为军事政治的胜仗;其在高原实施反击作战的精彩战例,也被国内外众多军事专家首肯,称赞张国华为“喜马拉雅战神”。
1963年2月19日,张国华向中央军委汇报自卫作战情况,将广大指战员在战斗中所展现的坚强革命意志总结为:一不怕苦,从上到下没有叫苦的;二不怕死,前赴后继,倒下一个马上有人顶上去。毛泽东主席当即肯定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后来毛主席又多次强调“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并在中共九届一中全会上向全党全军发出号召:“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作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从此,这个口号响彻全党全军,并进一步成为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为建设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祖国而奋斗的精神动力。
随着平息叛乱、民主改革、对印自卫反击战的胜利,张国华等西藏工委领导遵照中央指示,确立了以发展生产为中心的工作方针,妥善处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认真整顿、巩固和提高互助组,同时大力推动基础工业、交通运输、民族手工业、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建设,各级人民政权陆续建立并得到加强巩固,大批民族干部成长起来,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兴旺,西藏发展进入自和平解放以来的黄金时期。在此间,张国华十分关心民族干部、青年干部和女干部的成长,无论是下乡调研,还是参加会议,或者到学校视察,都要与他们亲切交谈,询问工作和生活情况,勉励他们学习领会党的方针政策,学习掌握文化知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贡献力量。不少的西藏老同志,多年后回忆张国华教育与扶持民族干部的场景,依然十分激动,感念不已。民主改革之后,西藏广大农奴政治上、经济上实现了翻身解放,民族干部茁壮成长,上层进步人士更加心向党,西藏与祖国内地的联系日益紧密,各个方面的工作迈上了新台阶,西藏自治区的成立条件逐步成熟,张国华担负起自治区筹委会核心领导责任,参与成立西藏自治区的各项准备工作,他夙兴夜寐,废寝忘食,以坚强的毅力克服身体的病痛,按照中央有关精神,研究问题,起草文件,在一起工作的领导同志和身边的工作人员无不为之感动。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张国华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政协西藏自治区委员会主席。从此,西藏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大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西藏,与全国各民族人民一起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四
1966年5月,全国性的“文革”开始。身为西藏党政军主要负责人的张国华,坚决执行中央一系列稳定边疆的决定和措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减轻内乱伤害,努力维护西藏社会局势的稳定。他在自身受到冲击的情况下,仍日夜操劳,调解各派群众组织的矛盾,劝诫内地来藏学生不要干扰部队工作、指示学生不要到农牧区和边境串联,向周恩来总理提出把阿沛·阿旺晋美等上层爱国人士接到北京加以保护,派出部队守护布达拉宫等文物古迹,报请中央将西藏重点古迹列为国务院文物保护单位等,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下为西藏稳定尽职尽责;同时继续推动西藏各项工作,致力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强国防和边境地区建设,使西藏工作在曲折中前进。因积劳成疾,张国华进军西藏时患上的心脏病复发,在周恩来总理的敦促下到北京治病。张国华从接受进藏任务到“文革”初期调出西藏,共十七年,是他在一个地区、一个岗位上连续工作时间最长和成就最辉煌的时期。
1967年后,张国华先后任成都军区第一政委、成都军区党委第一书记,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四川省革委会主任,全面负责军地工作。在四川派性斗争激烈、生产困难、社会动荡的艰难形势下,张国华力撑危局,以极大的耐心和魄力,在消除派性、平息武斗、恢复生产、缓和局势、支调粮油保障北京、上海的供应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张国华继续为中央处理西藏问题献力,表现出的大局意识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受到毛主席的表扬,在接见中多次亲切称呼张国华为“井冈山”,彰显其革命精神。
“文革”混乱的局面,使得张国华在举步维艰的环境中要处理大量棘手事务,日夜无休,他的高血压、冠心病、支气管炎等病症反复发作,但他仍为党和人民忘我地工作。1972年2月20日,张国华主持会议正在作讲话时,心脏病突发,倒在会场上。周恩来总理得知后立即指示派专家组成医疗组赶赴成都抢救,但终未挽回张国华的生命。2月21日,张国华与世长辞,年仅58岁。张国华逝世后,周恩来总理在重大国事活动中专门抽出时间,亲往北京西郊机场迎接张国华骨灰,含泪叹惜:“中央正要用他的时候,他却过早走了”。毛泽东主席对张国华的逝世深为痛惜,在之后的一次会议安排接见活动时感叹:“再也见不到张国华了!”
张国华奋斗一生,南征北战,一步步成长为军事政治俱全的开国将军,主政一方的党政军领导,为中国革命特别是为西藏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建功卓著。张国华等革命先辈的不朽勋业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西藏各族人民永远怀念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