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吕其庆
父辈精神激励他前行
出于对父辈事业的敬仰,重走长征路,成为梁宁宁一个挥之不去的梦想。他本打算2004年退休后实现这个想法,但有一件事促使他提前了这个计划。
2002年,两个英国历史学博士李爱德、马普安正在行走长征路,许多国外媒体对此事进行了报道,把文章题目写成“中国的长征没有那么长”,在文章中写道,“两位英国博士,以史学家特有的严谨,通过点对点的连线,用双脚去丈量了他们所走的里程,得出结论,长征没有那么长。”梁宁宁看了报道感到很气愤。“这个结论是不负责任的,因为他们忽略了一个史实,就是在长征时期,敌我力量极为悬殊,为了摆脱、调动和消灭敌人,红军翻山越岭地进行大迂回是常有的事,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四渡赤水和乌蒙山回旋战。作为红军后代,我决不能落在这两个外国人身后重走长征路。”
于是,梁宁宁提前办理退休手续,按规定单位要停薪,对此他毫不在乎。“在我行前,许多参加过革命战争的老同志嘱咐我,在将走的路上有些地方可能还有长征时的老红军战士,这些人也大多90多岁左右了,在世的越来越少。此外,沿途还有不少红军烈士墓,让我代表他们去看望祭扫一下。” 就这样,梁宁宁怀着一个红军后代的心愿,带着老前辈们的期望和嘱托,带着家人、朋友的祝福和牵挂出发了。
“因为父亲长征时是红二方面军,所以我基本上是沿着红二方面军的长征路线走的。” 2002年10月7日,梁宁宁一个人的长征路从湖南张家界桑植县迈出了第一步,从这一天起,至2002年年底,他严格按照红军长征时所走的路线,经过了湖南、贵州、云南3省14个市48个县,到达云南昆明市,由于入冬天气越来越冷,有些路面不适合自行车骑行,梁宁宁不得不中断行程,返回北京。休整半年时间,2003年7月26日,梁宁宁又重走长征路,经过甘肃、宁夏、四川等省区,于2003年底再次回到云南。两年来,他骑行了中国西部106县,每天在各种复杂的地形中骑行100公里,足迹踏遍红二方面军绝大多数长征路线,行程上万里。
这上万里的漫漫征程充满了各种挑战,山路坎坷、打滑摔跤是家常便饭,顶风冒雨、夜宿山林更是见惯不惯,途中所受煎熬难以想象。
“在泸定县到石棉县一段,我沿着大渡河在盘旋起伏的山路上连续骑行了11个小时,那天还下着雨,当我已经筋疲力尽的时候,我心里就想当年红四团为了抢占泸定桥硬是用两条腿跑了240里路,难道我今天骑自行车还办不到吗?我边骑边唱‘红军不怕远征难’那首歌,坚持到夜里,到达了预定的目的地。”
行走在新时期的长征路
艰难困苦并不是长征路上的主旋律,温暖与感动时刻涌动在梁宁宁的内心。梁宁宁自行车后座挂着“重走长征路”的横幅。“有一天中午,天气闷热,我刚好路过路边一个西瓜摊,摊主是个20几岁的小伙子,他把我招呼下车,挑了个好瓜,‘啪’地拍开,我正诧异还没付钱怎么就让我吃瓜了呢,小伙子笑着说,你不是在重走长征路吗?我对红军佩服得不行,红军长征从我们家门口走过,我是听着红军长征故事长大的!”
梁宁宁的饭大多数是在路边小饭店解决的,当地乡亲们知道梁宁宁的来意后争抢请他吃饭,有几次饭店老板怎么都不肯收钱。这样的感动让梁宁宁充满力量,使他更坚定地走下去。梁宁宁重走长征路之前,专门做了一面军旗,每到一个市、县他都会去邮局在红旗上盖一个当日邮戳,所到之处的军分区和武装部领导也为他题词,有许多题词令人感动。四川阿坝军分区的题词这样写道:“父辈洒下鲜血的热土上,每个人在此都会热血沸腾。雪山草地上的雪莲和格桑花,每一朵都燃烧着长征的精神。”
在漫漫的长征路上,梁宁宁来不及感受一个人的痛苦和孤独,时刻被父辈们伟大的牺牲所震撼。在甘孜松潘草地上,严寒笼罩着战士,饥寒夺走了好多战士的生命。在湍急的大渡河旁,在川西北的雪山草地,好几万红军战士牺牲了生命。
重走长征路之后,梁宁宁和一些部队官兵及大中学校同学们进行座谈。年轻的战士和同学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兴趣和热情让梁宁宁感到振奋和鼓舞,许多朋友希望在这面盖满长征途经各地邮戳的军旗下合影。“现在的年轻人面临的是另外一种战场,虽然没有炮火硝烟,但实现民族振兴的中国梦压在他们身上,要走的是另一种长征,我从他们壮志凌云的豪情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辉煌业绩中,看到了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看到了他们身上蕴藏的能量,也看到了我们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
![]() |
相关专题 |
·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