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史沫特莱研究综述【2】

孙丽柯

2015年04月13日08:3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三、关于史沫特莱与中国革命的研究

在中国的12年间,史沫特莱一直致力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史沫特莱与西安事变。史沫特莱是最早向世界报道西安事变的外国新闻记者。目前学术界主要从两个角度研究史沫特莱与西安事变的关系:一是叙述性地介绍史沫特莱报道西安事变、营救红军、照顾伤员、协助救亡团体、宣传动员群众等事迹;[27]二是探讨史沫特莱报道西安事变是偶然还是有意安排,张文琳在《西安事变中的史沫特莱》一文中指出1936年秋,史沫特莱因病从上海来西安休养,碰巧遇上西安事变,[28]而孙果达、王伟则分析认为史沫特莱是“我们的同志让在西安工作”的,担任的就是西安事变对世界的发言人。[39]

2.史沫特莱与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时期,史沫特莱只在中国呆了3年,但这3年却是她人生的巅峰期,也为她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关于史沫特莱与抗日战争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介绍史沫特莱忍着背痛采访前线[30]、到长沙[31]桂林[32]宣传抗战等事迹;二是对史沫特莱照顾伤员、宣传八路军[33]、筹建新四军医疗中心[34]等事实的记录;三是对介绍八路军光辉抗战史的《中国在反击》一书的评价,肯定了《中国在反击》一书在新闻史、文学史乃至革命史上重要历史地位[35]。

四、关于史沫特莱其他方面的研究

1.关于史沫特莱周年纪念的研究。史沫特莱关心士兵,照顾伤员,帮助妇女解放,向世界报道中国抗战,为中国革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中国人民为了纪念她举行了各种活动,学术界也有关于她周年纪念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其逝世50、60周年时举行活动,纪念史沫特莱在报道西安事变、写就《中国在反击》《伟大的道路》等著作宣传中国革命方面所做出的贡献[36];二是具体纪念她两次给尼赫鲁写信,在请求印度国大党援华并积极接待印度医务人员等方面所做的努力[37]。

2.关于史沫特莱新闻报道的研究。在中国的12年间,史沫特莱努力搜集有关中国人民革命的资料,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向美国乃至世界介绍中国人民反压迫的解放事业。关于其新闻报道的研究从改革开放以后从未间断过,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一是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对其作品进行探讨,研究其新闻报道对象多元化、立场中立化、领域广泛化、风格独特化等报道特点;[38]二是从史沫特莱新闻作品中分析得出其真实、质朴、寓事于理的写作风格。[39]

五、关于国内史沫特莱研究进一步深化的建议

国内关于史沫特莱的研究最早的是闻生发表在《世界知识》(1951年第17期)上的《中国人民之友史沫特莱》。1951年到1978年间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对其研究是少之又少。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从多个角度对史沫特莱的历史贡献进行了梳理和介绍,基于对这些研究的分析,我们发现对史沫特莱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深化拓展空间。

1.期刊文章多,专著研究少,系统性研究有待加强。目前对于史沫特莱研究的专著主要有中国3S研究会所编的《敬礼,三S》(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版)、尹均生、曹毓英主编的《纪念史沫特莱》(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朱华丽著的《史沫特莱》(辽海出版社1998年版)、刘小莉著的《史沫特莱与中国左翼文化》(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等,其他的大多是学术论文及报纸介绍,这些文章都是从某一个角度对史沫特莱进行研究,如孟伟哉《史沫特莱与中国作家》[40]一文介绍了史沫特莱与鲁迅、茅盾、丁玲等作家之间的友谊;马昌法的《史沫特莱与<伟大的道路>》[41]一文回顾了从史沫特莱到延安与朱德接触、跟随朱德上前线以及写就《伟大的道路》一书的经过;张信琼的《史沫特莱与新四军》[42]则专门介绍了史沫特莱采访中国红军中的一支——新四军的过程。因此就目前来看,我们需要加强对史沫特莱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的研究。

2.介绍性文章多,分析性文章少,分析视角单一。目前的文章多是对于史沫特莱生平、著作、人生经历等叙述性的介绍,如戈宝权的《史沫特莱的生平与著作》[43]、田森的《伟大的美国人——史沫特莱的光辉历程》[44]、廖剑华的《大地的女儿——史沫特莱》[45]等,都简单介绍了史沫特莱的生平经历;而像廖盖隆的《记述朱德同志的一本好书——评史沫特莱著<伟大的道路>》[46]这类分析评价史沫特莱及其著作的文章较少。同时,这些文章中对史沫特莱的分析基本都遵从一个视角,即史沫特莱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为中国的解放事业用尽了毕生的精力,而很少对史沫特莱本身的性格、经历、生活等进行分析。

3.叙述性文章多,考证性文章少。目前只有张威所写的《史沫特莱的若干历史悬疑》一文考证了史沫特莱不是“间谍”身份以及率直的性格对她一生的影响。事实上,关于史沫特莱与中国革命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考证。如史沫特莱是什么时候到中国的,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史沫特莱是1928年底到中国的[47],另一种说法认为是1929年初[48];再如关于史沫特莱与鲁迅第一次见面的时间,学术界目前也没有取得共识,史沫特莱在她所写的《中国的战歌》中说“1930年仲夏”在鲁迅50岁寿辰上她与鲁迅第一次相见,孟伟哉的《史沫特莱与中国作家》也支持这一观点。但是鲁迅在《鲁迅日记》中则记载1929年12月27日“下午史沫特列女士、蔡咏裳女士及董邵明君来”,同时刘晓滇、刘小清的《左翼文坛国际友人与鲁迅》也认为1929年底史沫特莱在董邵明夫妇的陪同下去拜访鲁迅。这些关于史沫特莱的某些历史事件的争议还是存在的。因此,我们在研究史沫特莱时也应注意对这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考证分析。

4.对于史沫特莱对中国革命的影响研究较多,而中国革命对史沫特莱的影响研究较少。目前的研究大多是关于史沫特莱通过与左翼作家的接触向世界介绍中国,通过对前线的报道向世界介绍中国革命,而史沫特莱回国后晚年的悲惨生活与中国革命有着很大的关系,学术界对此却往往一笔带过。虽然汪新宇在《试论中国对史沫特莱的影响》中对于史沫特莱回国后的生活表现出了深切的同情,对史沫特莱逝世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未给予应有的关注表示遗憾,但我们对于中国革命对史沫特莱影响关注还是不够的,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1]《艾格尼丝·史沫特莱》,《人民日报》2005年9月21日,第2版。

[2][44]戈宝权:《史沫特莱生平和著作》,《图书馆学通讯》1980年第3期。

[3]解超等:《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友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47页。

[4]唐鸿棣:《史沫特莱与鲁迅》,《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2期。

[5]茅盾:《史沫特莱、鲁迅和我的接触》,《鲁迅研究资料》,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

[6][8][14][16][21][40]孟伟哉:《史沫特莱与中国作家》,《出版史料》,2007年第2期。

[7]尹均生,曹毓英:《纪念史沫特莱》,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第29页。

[9]尹均生,曹毓英:《纪念史沫特莱》,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第78页。

[10]尹均生,曹毓英:《纪念史沫特莱》,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第82页。

[11]金荣景:《史沫特莱致马宁的两封信》,《新文学史料》1982年第3期。这两封都是1946年史沫特莱从纽约寄到香港的,她希望马宁能寄一些有关朱德的资料并尽力帮助马宁出版《扬子江摇篮曲》和《一个士兵的故事》这两本书。

[12]康中喜,范先治:《史沫特莱采访鄂豫边区》,《湖北省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委员会.雄师奇观——纪念新四军第五师建军50周年论文专辑》,《湖北省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委员会》,1991年第7期;吕梅:《史沫特莱访问鄂北、鄂中抗日前线》,《中国档案报》,2005年11月18日第6版。

[13]丁言昭:《安娥和史沫特莱》,《档案春秋》,2009年第11版。

[15]张小鼎:《史沫特莱与鲁迅的伟大友谊》,《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8月12日第16版。

[17]刘守华:《美国女作家与中国元帅的友情——史沫特莱与朱德》,《百年潮》2004年第9期。

[18][41]马昌法:《史沫特莱与<伟大的道路>》,《党史纵横》2013年第5期。

[19][46]廖盖隆:《记朱德同志一生的好书——评史沫特莱著<伟大的道路>》,《读书》1979年第5期。

[20]刘荣付:《毛泽东和他的三位美国朋友》,《红广角》2012年第1期。

[22][26]叶介甫:《史沫特莱与延安交谊舞》,《中国档案报》,2006年2月17日,第4版。

[23]罗永常:《她的心在中国——史沫特莱与毛泽东的友谊》,《党史纵横》1995年第6期。

[24]雷河清:《一个年轻将军所走过的道路——史沫特莱访问李先念记》,《党史博览》,1994年第1期。

[25]安娥:《五月榴花照眼明——陪同史沫特莱访问李先念纵队》,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7][28]张文琳:《西安事变中的史沫特莱》,《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

[29]孙果达,王伟:《西安事变中神秘的史沫特莱》,《党史纵横》,2011年第8期。

[30]章萍萍:《疾风劲草——史沫特莱在抗战初期的生活片段》,《新闻记者》1985年第9期。

[31]刘大鹏:《史沫特莱在长沙为抗战捐款》,《湖南党史通讯》,1985年第9期。

[32]黎远明:《抗日战争时期史沫特莱在桂林》,《广西党史》1999年第1期。

[33]王荣刚:《“我将支持新中国直到我死的那一天”——记中国人民之友、美国革命作家史沫特莱》,《社会科学》1982年第6期。

[34][42]陈信琼:《史沫特莱与新四军》,《江淮文史》,2005年第4期。

[35]李红兵:《史沫特莱及其<中国在反击>》,《山西日报》,2005年7月26日第2版。

[36]舒暲:《史沫特莱逝世50周年纪念会在北京举行》,《友声》2000年第5期;张彦:《告慰艾格尼丝——纪念史沫特莱逝世60周年》,《友生》,2010年第4期。

[37]任鸣皋:《艾格尼丝·史沫特莱与印度援华医疗队——纪念史沫特莱逝世39周年》,《南亚研究》1989年第2期。

[38]韩杨:《抗日战争时期史沫特莱在华通讯报道研究》,黑龙江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39]王超:《史沫特莱新闻作品解读》,《新闻世界》2013年第7期。

[44]田森:《“伟大的美国人”——史沫特莱的光辉历程》,《学习与研究》1984年第10期。

[45]廖剑华:《大地的女儿——史沫特莱》,《新闻三昧》2008年第5期。

[47]刘守华:《美国女作家与中国元帅——史沫特莱与朱德》,《百年潮》2004年第9期;孟伟哉:《史沫特莱与中国作家》,《出版史料》2007年第2期。

[48]戈宝权:《史沫特莱的生平与著作》,《图书管学通讯》1980年第3期;《美国革命作家艾格尼丝·史沫特莱》,《人民日报》2005年9月21日。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新乡 453000)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湘忆、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