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夜眺燕北几春秋

寻访抗战首胜地平型关

2015年04月23日08:54   来源:浙江日报

原标题:夜眺燕北几春秋

题记:

集师上寨运良筹,敢举烽烟解国忧;潇潇夜雨洗兵马,殷殷热血固金瓯。

东渡黄河第一战,威扫敌倭青史流;常抚皓首忆旧事,夜眺燕北几春秋。

——聂荣臻《忆平型关大捷》

多年以后,面对如今闻名中外的平型关,85岁的张昇总会回想起,那个炮火纷飞的遥远的早晨。

张昇是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白崖台乡白崖台村村民。那时的白崖台村是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村落,位于当时并不知名的内长城关隘——平型关脚下,黄土盖成的窑洞依山而建,湍急的山涧清澈见底,河床里卵石洁白光滑。

正是在1937年9月25日那个早晨,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附近伏击侵华日军并取得抗日首胜,这便是“打破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神话”的平型关大捷。

平型关,从此成为中国共产党抗日力量威名远扬的起点,也成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象征。

出师抗日第一捷

从北京一路向西三百公里,听到第一个响亮的地名即是平型关。

晋北4月的风依然刺骨。虽然山沟里尚有未融尽的积雪,可高坡地上已是芳草萋萋,春色初露。漫步这黄土绿草的山丘,蓦然,几只灰喜鹊从身旁掠过,飞向湛蓝湛蓝的天空。一切尽在宁静之中,平型关的一草一木,显得如此美好。

张昇说,这样的天气,这样的情景,像极了1937年的那个早晨。

因下了一整夜的雨,气温骤降,当时只有7岁的张昇已经穿上了薄棉衣。粥和馍馍刚摆上桌,就听到外面有人在说,他们是八路军,要去支援前方部队打日本人,想找几个老乡带路。张昇的父亲张福姓和村里的一个光棍汉被选中。父亲赶紧回家,喝了碗稀饭,啃了个馍馍,便领着八路军往乔沟跑。乔沟正是当时八路军115师埋伏的地方。

张昇老人带我们来到当时的战场,只见这条峡谷两旁是陡峭的山坡,古道宽不足10米,弯曲着伸向远方,毫不起眼。但据文献记载,上世纪30年代,这里西达雁门、东通京蓟,是灵丘通往太原的必经之路。蒙古骑兵当年正是由此进入中原。日军扬言三月亡华,这里便成为进取中原的捷径。

父亲走后,张昇不时地到门口张望,隐约能听到一些枪炮声。直到下午三四点钟,父亲回来,说仗已经打完。“八路军每人只发了三五发子弹,只有手榴弹是给足了的,一个人四枚,剩下就是大刀、长矛。”张昇听父亲说,枪打完了,八路军便往下冲,与日军肉搏。

“沟里到处都是尸体,土和血混杂着,看不清谁是谁。”几天后,张昇和几个胆子大点的小伙伴去现场,看到的一幕幕,让他至今回想起来,都觉得惨烈。

直到后来,老人才知道,这场战役便是平型关大捷——八路军115师以弱敌强,一举歼灭日军第21旅团1000余人,击毁敌军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缴获九二式步兵炮1门、炮弹2000余发、机枪20余挺、步枪1000余支,以及大批食物、衣被、电信器材等军用物资。

老人至今都不知道的是,1937年9月25日响彻乔沟的枪声,是自1598年露梁海战以降,中国对日本的首次军事胜利。

胜利,鼓舞了全国军民。9月26日,毛泽东致电朱德、彭德怀:“祝贺我军的第一个胜利!”当天,蒋介石也给八路军总部发来贺电:“二十五日一战,歼敌如麻,足证官兵用命,深堪嘉慰。”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玉、谢磊)
相关专题
· 专题资料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