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胡耀邦25天3600里路的鲁皖豫农村察看【7】

钱江

2015年05月14日08:4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毛泽东很快看到了这份报告,在4天后的10月6日批示:“此件写得很好,印发各同志,值得一看。”

中央办公厅将毛泽东的批示转发到团中央,高勇见到了非常高兴,立即送到胡耀邦面前报告说:“耀邦同志,主席对你的报告作了批示,称赞写得很好。”

胡耀邦也非常高兴,抱怨了孙轶青一句话,说他只看到标题上的25天和3600里路,就断定是跑马观花,“满脑子形而上学”。

显然,胡耀邦的这份报告有几处使毛泽东宽心和满意。首先是报告认为,农村形势“确实比去年好”,而且说“群众都说形势比去年好多了”。其次,报告赞同毛泽东关于要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的指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胡耀邦在报告的第7条中,专门阐述了他对安徽农村出现的“包产到户”做法的认识,认为这是“一种起过作用但具有危险性的做法”。积极方面是“调动社员的劳动积极性”,但是他认为这种办法只能是在抵御大饥荒时“暂时采用”,如果“发展下去,最终会导致降低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为什么会这样?胡耀邦没有说。以当时情况推论,“包产到户”与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特点相抵触。毛泽东认为,这条底线不能碰。

其实,胡耀邦这条意见中的观点相互矛盾。一方面说“包产到户”有“积极作用”,又说不能发展下去;既说“这种做法如大家还要干,仍可试行”,又说要允许不采用这个办法,“以免被动”。

也由于这些原因,毛泽东对胡耀邦的报告是有限赞同,这从他批示之简短可以看出,而且此后他再也没有提及。

而胡耀邦对这个报告论述的思想却在不断思索,逐渐倾向乃至最后支持“包产到户”。这种认识的发展过程,倒是胡耀邦的一个亮点。1982年10月,来到安徽视察的胡耀邦特地约请当年与他见面时积极介绍“承包到户”的地、县领导人,当面道歉,作自我批评说:“对‘责任田’的认识有先有后,当时我对这个办法是不赞成的。”“我欠了安徽人民一笔债。曾希圣同志搞责任田,我来调查过,我持不同意见,并报告了中央。”

(本文撰写过程中,唐非、高勇、刘易晏、李彦先后接受了访问,提供了宝贵材料,谨致感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玉、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