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龙
日本的侵华战争不但在炮火纷飞的军事战场进行,同时还在另一个重大隐秘的战场——文化战场上展开。其中,由日本作家们组成的“笔部队”,如同军国主义的“思想屠刀”,嗜血在侵华战场的第一线。他们以笔助战,大肆为侵华战争摇旗呐喊、煽动鼓吹,炮制了大量鲜血淋漓的战争谎言,不仅在日本文学史上留下了耻辱的一页,更为日本侵华罪行提供了一份铁证如山的真实“罪案”。
近日,军旅作家王龙撰写的《刺刀书写的谎言——解密侵华战争中的日本“笔部队”》一书将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作为国内首部探究解密日本“笔部队”真相的文学拓荒之作,该书揭露了分属于“从军作家”“军队作家”“转向作家”等不同类型的10多个“笔部队”骨干分子在侵华战争中的所作所为,掀开了至今仍蒙在日本右翼知识分子身上的那层遮羞面纱。借由这个窗口,让我们走近这群美化侵略暴行的战时文坛罪人,在心中鸣响警惕日本歪曲历史的警钟。
“从军作家”林芙美子:“头号功臣”的心灰意冷
在“笔部队”中,要以受报纸、杂志社或出版商派遣到军中采访的职业作家——“从军作家”规模最大、影响最坏了。他们遍布于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缅甸等地,积极“协力”日军的侵华战争。其中,红极一时的“明星”女作家林芙美子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侵华战争爆发前,林芙美子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敬佩不已,和许多中国著名作家相知甚笃。她无比仰慕鲁迅,1931年路经上海时还专门拜见了先生。鲁迅胸怀大度地伸出友谊之手,还亲笔为她书赠了唐朝诗人钱起的诗歌《归雁》。然而,战争爆发后,林芙美子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从前那些对中国的怀恋憧憬之情,在她心中荡然无存。对生灵涂炭的中国人,她麻木冷血到令人惊讶的地步,居然将侵华战争的责任归罪于中国军民的“徒劳抵抗”。
她曾这样记述自己的战争见闻:“战场上虽然有残酷的情景,但也有着美好的场面和丰富的生活,令人难忘。我经过一个村落时,看见一支部队捉住了抗战的支那兵,听到了这样的对话。‘我真想用火烧死他!’‘混蛋!日本男人的做法是一刀砍了他!要不就一枪结果了他!’‘不,俺一想起那些家伙死在田家镇的那模样就恶心,就难受。’‘也罢,一刀砍了他吧!’于是,被俘虏的中国兵就在堂堂的一刀之下,一下子被结果了性命。我听了他们的话,非常理解。我不觉得那种事有什么残酷。”
罪恶的战争不但异化了林芙美子的良知,连女性应有的柔情也从她身上剥褪而去。
1938年11月30日,《朝日新闻》以大幅标题《笔部队的“功勋甲”林芙美子女士奋不顾身进入汉口》发表了一篇重磅报道,不但刊出林芙美子的大幅照片,还浓墨重彩地渲染她是第一个随日军先头部队到达武汉的女作家,报道写得极为煽情动人:“林女士去了那荒凉的武汉平原,简直是战场上的一个奇迹。她一下子成为战场上的众口皆碑的中心,她的勇敢和谦虚使全军将士从心底里尊敬和感动……林女士的汉口入城,是全日本女性的骄傲。”
一夜之间,被誉为陆军班“头号功臣”的林芙美子,成为轰动日本的“时代宠儿”,人气达到了巅峰。一时间,几乎所有的日本女作家都想学习林芙美子。然而,不为人知的是,林芙美子被日本媒体疯狂追捧的背后,其实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战场商业秀”。
当时,为了使林芙美子的两部战地纪实作品《战线》和《北岸部队》能够热卖,出版商费尽了心思。不仅为她安排巡回演讲,还录制排演相关的唱片和话剧。林芙美子把这段短暂的汉口战地之行利用得淋漓尽致,可谓机关算尽,名利双收。同时代的作家石川达三旁观者清,感慨良多:“她参加了武汉会战,一个人暗暗地摸索着形势的发展,以第一个深入战场为目标加入了北岸部队,成功实现了目的。”
孰料,正当林芙美子的影响如日中天时,1943年她从东南亚战场采访回国后,竟然整整蛰伏两年,没有发表任何作品,这让许多人迷惑不解。
真实的情况是,在东南亚长达8个月的战地见闻,给林芙美子当头浇了一盆冷水。战局越发不容乐观,日本已经穷于应付的败相毕露。这不但没能再让林芙美子心潮澎湃,反而令她强烈地预感到日本前景不妙,再也没有了当初“日本必胜”的狂热信心,进而逐渐流露出厌战情绪。加上从1941年开始日本政府限制言论出版的措施变本加厉,对那些不配合战争宣传的作品一律禁止发行。林芙美子的名作《放浪记》《泣虫小僧》《女优记》均遭此待遇。试想,作为曾“协力”战争的“陆军班头号功臣”,自己的作品却屡遭政府的无情打压,林芙美子怎能不心灰意冷?
林芙美子的战争经历并非个案。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女性热衷于在自我表现中追求自由解放。在军国主义煽动的狂潮下,日本女作家除了争先恐后地缝制慰问袋外,还发挥女性特长进行“文笔慰问”,亲自为战地杂志写文章、画插图,作为“空前的豪华慰问品”送到侵华前线的日军士兵手中,军部为此“非常感动”,在日本引起了巨大反响。
林芙美子既追求所谓人格独立,又难以抗拒名利诱惑,满怀投机地“协力”战争。在亲身经历了战争的疯狂和残酷后,她感受到的只有虚空和幻灭。在平生最后一部作品《浮云》的结尾,林芙美子借描写主人公富冈,为自己留下了一幅挽歌似的心灵剪影:“富冈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他感觉自己的身体犹如漂泊不定的浮云一般,不知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便会不知不觉地消失。”
![]() |
相关专题 |
· 专题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