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华
聂荣臻最早叫响了“人民子弟兵”这一光荣称谓
掌握民心就掌握了威力最大的武器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反“扫荡”胜利和人民军队发展壮大,归根到底源于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
“人民子弟兵”,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最早叫响了这一光荣称号。1937年11月,聂荣臻在晋察冀三省边界地区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后,陆续发展了不少带有地域色彩、拥有雄厚群众基础的部队,如“回民支队”“阜平营”“灵寿营”等。1939年5月,聂荣臻发布通令嘉奖“平山团”是“捍卫民族、捍卫边区和捍卫家乡的优秀的平山子弟兵”。“子弟兵”的称呼很快家喻户晓,越叫越响亮。
后来,晋察冀军区创办的《抗敌三日刊》改名为《子弟兵》。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朴在1940年撰写的《华北敌后——晋察冀》书中称:“子弟兵是老百姓的儿子,坚决打鬼子的抗日部队的兄弟,是在晋察冀生了根儿的抗日军。”“人民子弟兵”从此成为人民对我党领导的革命武装的亲切称谓。
1943年春,太行地区粮食青黄不接,根据地军民无以度日。有一次,彭德怀和驻地积极分子开会,大家饿得坐不住,只能躺在炕上说话,以节省力气。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人民仍以无比的热情竭尽所有拥军支前,宁可自己没饭吃、没衣穿,也要让子弟兵吃饱穿暖打鬼子。
战争伟力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敌第63师团长野副德昌中将目睹华北作战情形,在笔记中沮丧地写道:“日军虽占有点与线,但处处薄弱,宛如赤色海洋中漂浮的一串念珠。”
人民之所以全力拥军,是因为他们从我们党的政治路线中看到了翻身作主的希望,从人民军队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希望。漫长的烽火岁月里,一代代共产党人秉承优良作风,艰苦奋斗,清正廉洁,为此,人民群众宁可倾家荡产,也乐于“最后一粒米拿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拿去做军装,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儿子送到队伍上”。如今,在强军兴军的征程中,我们更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必须时刻不忘“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问题,用实际行动把鲜红的旗帜举起来,把军队样子立起来。(作者系南京政治学院科研部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