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宣
跨过小清河、建立大后方
为贯彻山东分局和八路军山东纵队关于“第三支队要向小清河及黄河以北发展”的指示。1940年2月下旬,杨国夫率领第三支队主力从牛头镇、央上、台头一带出发,突破了国民党顽固派周胜芳、成建基在小清河两岸的堵截,在三岔、高家港附近渡过小清河,尔后兵分3路北上。部队到达博兴、高苑一带后,即深入群众宣传党的抗日主张,组织自卫团、游击队,建立地方政权和党的组织,很快站稳脚跟,建立了根据地。
三支队的北上行动,很快引起了日伪军的注意。一天,博兴、广饶、石村、柳桥等据点的日伪军300余人,突然将东路部队包围于博兴东北东王文村,东路部队血战1日,毙敌70余人。在魏家铺地区,杨国夫指挥部队破路、砍倒电线杆、割断电话线,等日伪军前来抢修时,三支队突然攻击,毙日军50余人。继之,杨国夫又指挥三支队进行了纪家疃战斗,毙日军30余人。从1940年初至年底,三支队先后对日军作战119次,共毙伤966人,俘虏10多人;对顽军作战911次,毙伤1100余人,俘1100余人。
与此同时,杨国夫率第三支队大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先后将国民党蒲台县王雪亭保安团改编为八路军蒲台独立团,将国民党青城杨翔南保安团改编为八路军青城独立团,将国民党傅瑞五部改编为惠民独立团,在八大组地区争取了国民党退伍旅长刘汉卿的合作。另外,第三支队还广泛开展群众工作,广大指战员像热爱自己的亲人和家乡一样,热爱这里的人民和土地。青年们纷纷参加八路军,第三支队很快发展到7000余人。
在此形势下,清河区党委、第三支队专门召开会议,分析了形势,进一步总结了根据地建设的经验教训,做出了边打仗边建设的决定。1940年4月成立了清河区妇救会和青救会,5月成立了清河区国民参政会和行政专员公署,作为清河区的最高权力机关,下辖13个县。而后,又相继成立了清河区农救总会、文化救亡协会;各区、县建立了群众组织。为加强对小清河北新开辟地区工作的领导,巩固和扩大根据地,中共清河区委及清河专署等机关、学校、三支队后勤各单位,于1940年8月分别进驻了以八大组地区为后方基地的广饶、博兴、蒲台、利津、垦利地区。至1940年底,清河区先后建立了邹平、长山、临淄、广饶、寿光、博兴、高苑、蒲台、桓台、益寿边区10个县级民主政府,控制面积达2.1万平方公里,村庄2236个,人口130万,占清河区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这样,第三支队不仅有了主力部队机动作战,向西、向南、向北发展,还有了地方部队的支持与配合;不仅有了以清水泊为中心的小清河南根据地,还有了以八大组(垦区)为后方,以博兴、广(饶)北地区为中心的小清河北根据地以及广大游击区,背靠渤海,面向平原,与胶东区、鲁中区、冀鲁边互为犄角。
1940年11月,三支队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旅,杨国夫任副旅长。
1941年元月,三旅九团二、三营解放了利津东部以八大组(永安镇)为中心的黄河右岸广大地区。至此,清河区八路军主力基本上完成了向小清河北、黄河以南广大地区进军的任务,西起高、青,东至黄河入海口的区域内,除有少数敌人据点外,基本上为八路军所控制,从而大大改善了八路军在清河平原的战略地位。
艰苦曲折的“反蚕食”斗争
在中共清河地委(清河区党委)、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旅领导抗日军民开辟小清河北及黄河两岸抗日根据地之际,日伪军对小清河以南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扫荡”和“蚕食”。
1942年6月上旬,日军第六混成旅团纠集青岛、潍县、惠民、益都、广饶等地日伪军5000多人,采取“纵横扫荡”“梳篦清剿”的战术,对清水泊实行“铁壁合围”。这时,时任八路军清河军区司令员的杨国夫、政治部主任陈楚、秘书科长崔醒农、组织科长王若杰等及军区主力部队的一部分,正在清水泊一带活动。之前,清河军区政委景晓村、司令部参谋长许云轩等率领一部分主力部队到广北一带发动群众准备反“扫荡”。此时,杨国夫身边只有清河军区直属团一、三营,清东军分区直属团和寿光县大队等不足1000人,陷入了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6月8 日拂晓,一些群众和地方武装被日伪军围到了西边聚淀湖大洼里,杨国夫命令军区直属部队,掩护部队伤员、地方武装和群众转移。当杨国夫率领部队在清水泊北边的淄河岸突围时,被日军发现,遭到重兵阻击,没能突围出去。这时,日军发现在北河战斗中被我军缴获的日军那挺“九二”式重机枪,便又像疯狗似的猛扑过来。杨国夫命令道:“这挺重机枪,是用30多名战士的鲜血从鬼子手中夺来的,一定要全力保住!”于是,连长、神枪手张少华从战士手中抓过一挺轻机枪,并令全连一起开火,边打边撤,掩护重机枪转移。在杨国夫的指挥下,清河军区部队和清东军分区部队利用清水泊的复杂地形,时而向东,时而向南,与日军巧妙周旋。当时正值麦收季节,骄阳似火,从早晨八九点一直到下午三四点,突围三四次,伤亡200多人,还没突围出去。8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大家水饭未沾口,已到了人困马乏的地步。杨国夫斗志昂扬地鼓励大家说:“同志们,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弹上膛,刀出鞘,我们一要待机突围,二要坚决把这群恶狼消灭掉!”
突然,从北面窜出了一队敌人,前面是挥舞着战刀的骑兵,后面紧跟着包着红头巾、戴着鬼脸罩、端着刺刀的敢死队,伪军不住地高喊:“消灭土八路,活捉杨国夫,消灭地猴子,活捉杨秃子!”日军也狂叫:“打枪的不要,捉活的干活……”日伪军妄想用骑兵纵向进攻的手段,插入我部队的心脏——指挥中心。杨国夫见状大声命令:“铁罗汉、李疯子给我打!日本鬼子要活的,我要死的,一个也不留,将鬼子敢死队全消灭掉!”号称“铁罗汉”的三营营长王文成和号称“李疯子”的一营营长李巫功,一听命令,立即分进合击,机枪、冲锋枪如疾风暴雨,大刀、刺刀、短枪如风卷荆棘,不到1小时,便消灭了来犯的这股日伪军。原来,在与日伪军的周旋中,杨国夫对部署进行了调整:三营做先锋,此营拥有名闻遐迩的钢八连,配备了“九二”式重机枪;一营做后卫,铁七连就在该营。这两个营均配备了机枪、冲锋枪、短枪和大刀。两只铁拳一出手,便打出了神威。
当杨国夫率部队转移到清水泊南头时,侦察员报告正南方向敌人设防薄弱,他当即把突围方向选在位于正南方向的南北抬头村,并命令小分队向东南方向佯动,以制造假象迷惑敌人。当小分队正准备行动时,机智勇敢的警卫班长王来西,一个箭步跳上杨国夫的枣红大马,大声喊道:“这任务算我们的!警卫战士跟我来……”霎时间数名战士自动形成小分队,向东南马家庄方向冲去。王来西这突如其来的行动,果然使日军产生了错觉,误以为是八路军的大官突围了,立即集中兵力猛追。在战斗中,王来西不幸牺牲,杨国夫则带着部队成功突围。而当地的老百姓还以为是杨国夫出了事。晚上,老百姓打着灯笼去找,一边走一边喊着杨司令、杨司令。后来,杨国夫在回忆文章中深情地写道:“每当我回忆起清水泊突围的那一幕往事时,王来西同志那坚贞、勇敢而又有些稚气的神情,他那挥刀跃马驰骋于敌人枪林弹雨之中的英姿,便立刻浮现于我的眼前。……乡亲们的深情厚谊,使我终生难忘。”
1943年9月10日,山东军区向清河军区发出指示:“战役性的反蚕食斗争应暂告一段落,要分散配合地方工作,巩固胜利,以隐蔽斗争为主。加强政治攻势,准备反‘扫荡’”。11月9日,日军“扫荡”鲁中抗日根据地。清河军区得到的情报显示,日军“扫荡”部队是从临沂、蒙阴、莱芜、临朐、沂水等地调动的,而在益都、张店的部队却按兵不动。杨国夫和其他清河军区首长分析认为日军有再次“扫荡”清河区的企图,清河军区和清河区党政机关立即部署开展反“扫荡”战备工作。果然,日军在对鲁中抗日根据地“扫荡”9天之后,由华北派遣军司令冈村宁茨亲自策划,调集了日伪军2.6万人,配以飞机12架、汽车千余辆、军舰2艘、汽艇12艘,采用长途奔袭、分进合击、拉网合围的办法,对清河区进行了空前残酷的“21天大扫荡”。
11月18日拂晓前,敌人以骑兵为前驱,向我主力部队包围过来。杨国夫命令直属团三营阻击敌人,司令部和主力部队利用抗日沟,在敌人合围前跳出了包围圈,迅速转移到沙营、六户、辛镇一带。当天下午,敌追兵又包围了沙营、六户。杨国夫与政委景晓村等人商量,认为如果贸然突围,部队很容易被敌骑兵冲散,决定在此坚持到天黑后再突围。军区特务营和直属团三营利用抗日沟作掩护,一连打退了日军第四旅团骑兵的两次进攻。当夜,杨国夫等人研究决定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散行动。杨国夫与政委景晓村率领一部兵力,采用“翻边战术”,向西面敌人后方转移,从后方打击敌人;直属团团长郑大林带主力一部向北突围到朱家屋子一带;军区副政委刘其人与政治部主任徐斌洲带领军区机关一部和直属团一个营转移到八大组一带,坚持内线作战;清河军区参谋长袁也烈带重机枪连、迫击炮连在广北与敌人周旋,并指挥军旗侦察队和民兵开展地雷战,拖住敌人,减轻后方的压力。敌人迅速调整兵力扑向八大组(永安镇)。郑大林团长率部与徐斌洲在八大祖会合以后,趁敌人尚未合围,率部从敌人身边猛插出去,转移到广北敌后。刘其人率领军区教导营和民兵,在摆好地雷阵以后,掩护各后方机关向东北荒洼深处疏散隐蔽。垦利县独立营分散活动,营长张伯令带领两个连分散在黄河两岸。政委王林带一个连插向敌占区,在封锁沟两边活动,破坏敌人的交通线。
当敌人的骑兵赶到八大组后,立即陷入地雷阵,被炸得人仰马翻。等敌人大部队赶到八大组时,我军早已完全撤离了。敌人恼羞成怒,在八大组、民丰、小宁海、双河镇、朱家屋子等处安设临时据点,进行“驻屯清剿”。而早已跳出包围圈并且转到敌人身后的我军主力部队,在当地武工队配合下,从广饶、博兴、蒲台、沾化等县积极进行外线出击,打据点、摸岗楼,有力地牵制了敌人对我根据地的“扫荡”;坚持内线作战的部队,则在县、区武装和民兵的配合下,运用地雷战、麻雀战,袭扰敌人,也打得敌人昼夜不安,草木皆兵。在我军内外夹击下,敌人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不得不于12月8日狼狈撤退。敌人的大“扫荡”以失败而告终。
1944年1月11日 ,清河军区与冀鲁边区合并为山东渤海军区,杨国夫任司令员。根据上级指示,为迎接全面反攻,配合正面战场作战,渤海军区展开了巨大的夏季战略攻势。8月中旬,杨国夫带领部队挥师北进,打响了解放利津城的战役。8月18日,杨国夫指挥部队一举攻入利津县。1945年4月,发起滨(县)蒲(台)战役,滨县、蒲台县城相继解放。
1945年10月初,中央军委电令刚刚由渤海军区主力部队整编而成的山东野战第七师挺进东北。至此,在清河平原战斗了7年多的杨国夫离开了黄河尾闾、渤海湾畔这片革命热土,踏上了挺进东北的征程。
链接:
杨国夫,1905生,安徽省霍邱县人。1929年参加红军,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任红四军第十师三十团副营长、营长,1934年,先后任红三十军第九十师二六九团副团长、二七○团团长。1938年,担任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副司令员,后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司令员。1940年,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旅副旅长、代旅长,后任清河军区司令员。1944年,任渤海军区司令员。1945年兼任山东野战军第七师师长。1949年6月调任江西军区副司令员。
新中国成立后,杨国夫任中南军区第一文化速成中学副校长、校长。1957年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后曾兼任黄海渔业生产指挥部总指挥、山东省海上安全指挥部指挥。1975年8月退居二线,任济南军区顾问,并任军区顾问组组长。是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山东省第四届政协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2年2月4日在北京逝世。著有《战斗在清河平原》。
来源:《党史纵览》第九期
![]()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