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延安“窑洞对”中用的确是“周期率”

朱相远

2015年11月23日08:26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延安“窑洞对”中用的确是“周期率”

  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后所写的《延安归来》一书,记述了“窑洞对”的内容。

  1945年7月1日,黄炎培、冷遹等6人访问延安。期间,毛泽东多次同他们促膝长谈。对此,黄炎培在其日记中写道:“有一回,毛泽东问我感想怎样?我答……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这段对话后来被称为毛泽东与黄炎培的延安“窑洞对”。黄炎培从延安返回重庆后,受到很大鼓舞。经他口述,由其夫人姚维钧执笔很快写成《延安归来》一书出版,从此这段关于“周期率”的对话流传开来。

  历史名言,需要经受历史检验才能显示出其深刻的历史含义。笔者查阅各种有关黄炎培“周期率”对话的历史资料,全部皆是“周期率”。但进入新世纪后,却有人质疑说,“周期率”应为“周期律”。例如,2009年《咬文嚼字》公布的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中,第九大差错竟是“兴亡周期律”误为“兴亡周期率”。他们为此还专门组织了一次座谈会,会上学者一致认为“率”是笔误,应为“律”。

  从此,黄炎培的这段对话中的“周期率”在媒体上几乎全变成了“周期律”。笔者认为,《咬文嚼字》这次咬错了,因为他们并未领会黄炎培所说的“周期率”的真正含义。

  黄炎培为清末举人,他的中学语文老师是蔡元培先生,由此可见其文字功底十分了得。后来,他又去美国考察,精通东西文化,归国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为他执笔的姚维钧为高级师范毕业,一直从教。那时的老师,用字十分工整、准确。“周期率”又是关键词,每个字必斟酌再三,怎么会出现这样的“笔误”?再说,《延安归来》又经过多次再版,那时的文字编辑皆十分严谨,岂能放过关键词中的错字?笔者读过《中华民国史》《中国民主建国会简史》《八十年来》等,其中无一不是“周期率”。

  黄炎培谈的是自己观察到的一种历史现象,常有“兴也浡焉”、“亡也忽焉”的情况。这种现象并不是指不可跳出的必然规律。他同毛泽东所讨论的正是中共如何能跳出这种“周期率”现象。毛泽东告诉他,中共能跳出,并已找到跳出“周期率”的路子,那就是民主。这才是“周期率”对话的精髓所在。若把“周期率”改成“周期律”,这律即规律。凡规律,人只能遵照规律办事,怎么可以跳出规律呢?所以黄炎培并不把“周期率”现象当成不可跳出的规律。因此,改“周期率”为“周期律”,显然是一种曲解。

  笔者认为,黄炎培所说的“周期率”之“率”,也非概率的“率”,而是汉语中“效应”之意。黄炎培发现了这种历史的周期支配效应。所以,他说“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这种周期支配力、支配效应,仅是一种支配效能,而不是铁的规律,因而是可以经努力而跳出其支配的。毛泽东说找到民主新路,要求人人起来负责,就是专指周期支配力、周期支配效应等。这样理解,可能比较符合当时两人对话的本意。

  总之,硬把延安“窑洞对”中的“周期率”改成“周期律”,是不负责任的。笔者希望学界和媒体能慎重对待这段历史对话的本意,并尊重其原述。

  (作者为全国人大原常委)

推荐阅读


盘点: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的四个经典外交瞬间

刘少奇外交相册:出访期间与国外领导人珍贵合影(组图)

1943年周恩来三次机智化解胡宗南灌酒

谁的临终遗言让聂荣臻潸然泪下

盘点开国元帅原名:朱德三易其名 徐向前原名取自《易经》

中苏关系掠影:毛泽东与赫鲁晓夫的10张珍贵合影(组图)

谁被毛泽东视为此生"真正的老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翼、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