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远生
惊回首:英名永铭
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和红军,成为党和革命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20位代表中,湖南人5位,毛泽东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受命于危难之际,重新出来指挥党和红军,领导中国革命走上了转败为胜之路。还有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刘少奇,中央候补委员、红军总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中央候补委员、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红五军团政治委员李卓然。
寻淮洲、粟裕、刘畴西率部先遣长征。1934年7月,中央决定以红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政治委员乐少华、参谋长粟裕)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前进。11月,红七军团奉命与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刘畴西任军团长兼二十师师长,寻淮洲任十九师师长,粟裕任闽浙赣军区参谋长、红十军团参谋长。先遣长征牺牲的湘籍将领有红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红十军团军团长刘畴西,红十军军长王如痴。他们三位均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粟裕率余部挺进浙西南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
长征三老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长征红军中有一批德高望重的老一代革命家,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中湖南三老引人注目。林伯渠长征时任红军总供给部部长、财政部部长。徐特立长征时任教育人民委员部部长。谢觉哉任中华苏维埃政府秘书长。他们和董必武、吴玉章被誉为中国共产党的“五老”,老当益壮,鼓舞了红军指战员的信心。长征夜行军中,常见一位老人,穿着灰色军装,提着明亮的马灯,站在险隘的路口,叮嘱同志们“小心,小心!”红军的山歌歌唱林老:“年过半百老英雄,又当部长又当兵,山高水深何足惧,手举马灯照万人。”徐老拄着一杆红缨枪,当拐棍用,身上那件长袍上,缝缀了几个口袋,分门别类地装着老花镜、文件、书籍和临时中央政府教育部的公章。谢老在哈达铺捡到一张《晋阳日报》,上载“陕北刘志丹匪部已占领六座县城,拥有正式红军五万余人”,毛泽东也看到这个消息,所以决定把刘志丹在陕北开辟的革命根据地作为长征的落脚点。
参加红军长征的主要湘籍将领,还有中央政治局委员、红二六军团总政委任弼时,中共中央委员李维汉、夏曦,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蔡畅、袁国平、刘晓,少共中央局秘书长胡耀邦,军事家左权、曾中生,开国元帅彭德怀、贺龙、罗荣桓,开国大将粟裕、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开国上将李志民、宋任穷、唐亮、王震、杨勇、苏振华、甘泗淇、邓华、李涛、朱良才、宋时轮、杨得志、李聚奎、彭绍辉、萧克,长征红军的“千里眼”“顺风耳”曾希圣,率部飞夺泸定桥的主力师长陈光,长征的“开路先锋”耿飚,红九军团政委何长工,红军总兵站部部长杨立三,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曾日三,军委纵队负责人钟伟剑、王首道、张经武,红六军团政治部主任张子意,红军大学政治部主任张际春,第一位开国女将军李贞。
著名的湘籍长征红军夫妻有李富春和蔡畅,任弼时和陈琮英,贺龙和蹇先任,萧克和蹇先佛,甘泗淇和李贞,袁国平和邱一涵,曾日三和吴仲廉,周子昆和曾玉等。大庸县红军烈士侯德臣和妻子殷成福,带领全家8口人参加长征,5人血洒征途。贺龙和蹇先任的女儿贺捷生,未满月就成了长征队伍中年龄最小的一员。举家长征,传为佳话。
参加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长征的湘籍红军将帅和数以万计的指战员,发扬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忍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伟大的长征精神,在万里长征中谱写了壮烈英勇的篇章,而载入史册、激励后人。
来源:《新湘评论》2016年第01期
频道精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