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电影《上甘岭》诞生的台前幕后

王梦悦

2016年01月28日13:2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党史纵览》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故事片《上甘岭》是第一部表现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的电影。影片成功再现了志愿军战士的英勇形象,将战争的残酷场面真实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影响和教育了几代人。其中的插曲《我的祖国》更是脍炙人口,半个多世纪以来久唱不衰,成为电影音乐中的艺术精品……

一场战役与一部电影

上甘岭战役是整个朝鲜战争中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电影《上甘岭》就是根据这场战役创作而成。该片由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56年底摄制完成。它的酝酿则始自剧本执笔者林杉1953年的一次朝鲜之行。

1953年10月,朝鲜战争停战协定刚刚签订完毕,时任中央电影局艺委会秘书长的林杉,以电影工作者代表的身份,随同以贺龙为首的第三届祖国赴朝慰问团到了朝鲜。

在两个多月的慰问活动中,直接触动林杉创作电影《上甘岭》念头的,是他参观了一个纪念志愿军出国作战3周年的展览。在展出中,当参观者拥挤到一座标有“上甘岭战役规模与作战情况”的模型前面时,林杉身边站着的一名双颊鲜红、约有十八九岁的青年战士,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用动人而朴素的语言,向参观者介绍战友们如何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坑道斗争,终于使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取得了最后胜利……此时,林杉觉得全身的血液沸腾起来,心头顿时涌动起了要在银幕上展现他们英雄风采的强烈冲动。

不久,林杉回到北京。这时恰好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的导演沙蒙也来到北京。沙蒙听完林杉朝鲜之行的讲述之后,异常激动地说:“真是惊天地泣鬼神呀!”然后又非常坚定地说:“走,到朝鲜去,必须要拍摄《上甘岭》!”

1954年的初春,北京城已渐见暖意,而东北的丹东仍然寒意逼人,棉衣还不能脱身,沙蒙和林杉准备到朝鲜去采访并体验生活。此时还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插曲。由于他们刚从北京来,没有带自己的棉衣,考虑到朝鲜更加寒冷,志愿军首长找来战士的棉衣让他们穿上。林杉还能找到合适的棉衣,但沙蒙身材高大,志愿军部队有关领导想尽办法为他找了一套特大号的棉军服,但他穿在身上还是绷得紧紧的,裤管和袖管既短又窄,显出了“捉襟见肘”的滑稽相,逗得站在一旁围观的战士们掩嘴而笑。

就这样,林杉与沙蒙便以志愿军战士的身份,开始了将近200天的“战地生活”。到1955年初夏,他们完成了该片电影文学剧本的创作,暂定名为《24天》。剧本讲述了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接收某阵地后,在缺粮断水的情况下坚守坑道,克服难以想像的困难,打退了敌人数十次进攻,以惊人的毅力坚守24天,最终迎来大部队的反攻胜利的故事。

接下来的工作便是物色演员,准备开机拍摄。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玉、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