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义国 陈卫平 庹晓芹
夜渡于都河迈开长征第一步
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我们驻足在中央红军出发地纪念碑前,默颂着碑座左边陆定一手书的《长征歌》第一首:“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曾懿华告诉我们,诗中描述的,是中央红军夜渡于都河开始长征的真实写照。
1934年10月17日至21日拂晓,中央第一野战纵队、第二野战纵队与红一、三、五、八、九军团共8.6万中央红军将士,从东门等8个渡口,渡过600多米宽的于都河,踏上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今天,在长征出发地纪念馆里,我们可以看到描绘当年红军渡河的油画、情景作品。作品中,红军战士在浮桥上果敢前行,火把在于都河的河面上倒映出闪烁的波光。
据史料记载,渡河时,中央红军是按照中央第一野战纵队、第二野战纵队居中,红一、红九军团为左翼前锋、后卫,红三、红八军团为右翼前锋、后卫,红五军团为总后卫的队形出发的。在中央红军出发地纪念园江边,有一个长征渡口。游园的群众告诉我们,当年毛泽东就是从这里过河的。1934年10月17日傍晚至18日拂晓,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随同中央第一野战纵队,从于都孟口至古龙嘴浮桥渡过于都河,经于都的黎村、上坪、畚岭等地,于20日到达安远合头;中央第二野战纵队于18日晚至19日拂晓,从于都花桥至洛口塘过河。在此前后,中央红军主力一、三、五、八、九军团先后过河。21日晚,前锋突破敌封锁线,中央第一、第二野战纵队离开中央苏区,随军西进。
1O月21日至22日晨,中央第一、第二野战纵队和中央红军主力8.6万人全部突破第一道封锁线,离开中央苏区继续西进。
一颗子弹横跨80年重回于都
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陈列着一颗81年前从于都出发,80年后重回于都的子弹。这颗子弹的原拥有者是杨得志。1934年7月,杨得志任红一军团一师一团团长时,在福建温坊战役中从敌军被俘连长手中缴获了这颗子弹,这颗子弹成为将军对长征的珍贵的记忆,一直伴随他南征北战屡建奇功。
2014年10月17日,这颗子弹连同另外两颗子弹,由杨得志之子杨建华捐献给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2014年10月17日,于都县举行了“纪念中央红军长征出发80周年”主题系列活动。红军后代、原红军部队代表、党史军史专家等1000余人齐聚于都。陈毅元帅之子陈昊苏、朱德元帅的外孙刘建、黄克诚大将之子黄煦、罗瑞卿大将之子罗箭、徐海东大将之女徐红、张云逸大将之子张光东、杨得志上将之子杨建华等出席了活动。活动中,杨建华捐献了子弹。
我们虽然没有亲临活动当日的盛况,但却能感受到当年中央红军将士和他们的后辈对于都浓浓的深情。这种浓情,有的化为文字,有的化为行程。杨成武为于都留下了“长征渡口”的石碑题词,陆定一为于都留下了手书《长征歌》第一首,叶剑英为于都留下了为缅怀当年赣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写的诗“红军抗日事长征,夜渡于都溅溅鸣,梁上伯坚来击筑,荆卿豪气渐离情”,周恩来为于都留下了“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的感叹……杨建华捐赠子弹后深情地说,希望通过此举让更多的人铭记长征这一伟大壮举,弘扬长征精神;曾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说,这里是红军的故乡,也是新中国的重要源头,我们要传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的光荣传统,争取实现每一个人的中国梦;毛泽东之孙毛新宇发来贺信,说“我很想去现场回顾爷爷走过的足迹,但因工作忙脱不开,故不能前往,谨以此信表示热烈的祝贺!并预祝主题系列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2015年6月25日逝世的老红军钟明,是长征出发后重回于都定居的红军代表之一。2012年6月29日,钟明在听到《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后,掩饰不住内心的欣喜和振奋,与家里人一起在门前燃放了一串长长的鞭炮表示庆祝:“想当年,身边的战友一个个牺牲了,很痛心呀!面对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们要当好这个接班人,坚定地跟着共产党走,好好工作,建设好我们这个国家。”
曾懿华对我们说:“如今,于都人民不负中央红军及他们的后代、党和政府的期望,利用一个个纪念馆、博物馆、主题雕塑、旧居、纪念地,利用一块块展板、一张张邮票、一个个情景作品、遗物,生动讲述红军长征历史。在于都,连小学生都能对当年红军长征出发的历史侃侃而谈,预示红色基因将在于都代代传承。”
频道精选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