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伟
2016年08月18日09:46 来源:人民政协报
实事求是——十六字诀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区秋收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时,红军只有近千人,而且处于四面白色政权的包围之中。毛泽东就经常给大家讲战术,说道:井冈山过去有个山大王,叫朱聋子。他有一套对付地主武装的秘诀叫做“不要会打仗,只要会打圈”。毛泽东说,我们是工农革命军,我们要把这两句话改过来,就是我们“既要会打仗,又要会打圈”。
11月中旬,毛泽东利用湘桂军阀混战、茶陵守备空虚的有利形势,采取避实就虚战法,命令工农革命军一举攻占茶陵。后来湘南强敌实行反扑,他又适时提出“敌进我退”,命令部队立即回师井冈山,进驻宁冈县砻
市。在这里他领导红军总结了工农革命军既要会打仗,又要筹款、做群众工作等问题,还指出目前敌强我弱,战无常法,要善于根据敌我情况变化,在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前提下,战术上要来个转变。
不久,毛泽东又补充解释说:打圈子是个好经验,是为了避实就虚,敌人来了先领他兜几个圈子,等他的弱点暴露出来了再打他,要抓得准,抓得狠,要打得干脆利落,要缴到枪,抓到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赚钱就来,蚀本不干,这就是我们的战术。毛泽东的这些论述,使指战员们深受启发教育。
12月中旬,毛泽东总结了前一阶段党领导红军战斗的经验。在对万安工作的总结中,提出了十二字诀。他说:“希望万安同志很好运用‘敌来我走,敌驻我扰,敌退我追’十二字诀,用十二字诀,准备与反动派作战。”这就是后来游击战十六字诀的最初蓝本,它初步奠定了红军游击战术的基本原则。
1928年5月上中旬,第一次攻打永新后没几天,毛泽东召开了一次前委扩大会议,在会上第一次提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妙诀,让大家分析、研究。会上,朱德也结合自己的作战经验对有关游击战术方面的问题发表了独到的意见。当时大家结合攻打永新的实际战况,都同声称“妙”。
至此,红军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及其原则基本形成了。
敢闯新路——三湾改编
1927年9月底,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从文家市来到了永新三湾,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
进入三湾的次日,毛泽东集合部队讲话。他说:“大家都是娘生的,敌人有两只脚,我们也有两只脚,贺龙同志两把菜刀起家,现在当军长,我们有两营人,还怕干不起来吗?我们都是暴动出来的,一个人可以当敌人十个,十个可以当他一百。我们现在有这样几百人的部队,还怕什么?”在他的领导下,工农革命军从9月29日到10月3日,在三湾进行了全面整顿。
第一,在组织上进行改编。
秋收起义受挫后,部队沿途伤亡,减员很大,进驻三湾时已不足千人。罗荣桓回忆:“首先是整顿组织,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改称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实际上只有两个营共七个连。整编后,干部多余了。这些干部,大多是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其中有些人在这一连串的挫折面前,在危险、艰苦的斗争面前,惊慌失措,灰心动摇起来,少数人已经不告而别了。如果不迅速地处理他们,势必会动摇军心。毛泽东同志采取坚决的措施,根据自愿,要留则留,要走的就发给5块钱路费,疏散到农村去。整顿后留下来的是经过战斗和艰苦生活考验的革命者,人虽少,却精悍得多。”
第二,确定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
毛泽东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部队中建立党的各级组织,班有小组,连有支部,营、团建立党委,在连以上各级设置党代表。“支部建在连上”是红军建军原则的一个重要创造,对新型人民军队的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后来在给中央的报告中指出:“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两年前,我们在国民党军中的组织,完全没有抓住士兵,即使在叶挺团,也还是每个团只有一个支部,故经不起严重的考验。”
第三,在军队内部实行民主制度。
三湾改编前,部队中存在着许多旧军队的不良制度和作风,如长官打骂士兵,官兵待遇不平等,长官四菜一汤等,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士兵的积极性。改编时,部队建立了“士兵委员会”。
“那时,士兵委员会有很大的权力,军官要受士兵委员会的监督,做错了事,要受士兵委员会的批评,甚至制裁。”
“三湾改编以后,因为斗争很艰苦,那时最需要的是官兵艰苦与共,因而待遇改成完全一致,干部和士兵吃一样的饭菜,穿一样的衣服。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改革。它更加密切了官兵关系,对干部的考验和改造也起了积极的作用。”
“三湾改编”是红军的新生,它在人民军队建设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上一页 | 下一页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