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汪建新:从毛泽东诗词感悟长征

2016年08月24日13:5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毛泽东在长征时期一共创作了八首诗词,分别是《忆秦娥·娄山关》 《十六字令三首》 《七律·长征 》《念奴娇·昆仑》 《清平乐·六盘山 》《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

我们先把这几首诗词作品重温一遍。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十六字令三首

其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融,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这里所说的长征,是指毛泽东本人所经历的长征,也就是中央红军的长征,时间是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而党史意义上的长征是一、二、四方面军和红25军的长征,时间是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

有人把《沁园春·雪》也算作毛泽东长征时期的作品,我不赞同这种观点,因为这首词是1936年2月写的,当时中央红军的长征已经结束,开始东征了。

现在,我谈第二个问题:毛泽东长征时期的心境状态。

1965年8月5日,毛泽东会见印尼共产党总书记艾地率领的代表团时指出:“现在全世界都说二万五千里长征伟大,你们相信吗?我是相信,又不相信。那是因为犯错误,不得不跑,跑的结果,三十万人只剩二万五千人。”

在中央苏区时期,博古等人不断排斥毛泽东的正确领导,顽固推行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几乎把中央苏区断送殆尽。毛泽东一直受到排挤和打压,处于人生的逆境状态。早在长征出发之前,毛泽东就已经陷入深深的焦虑、不安和痛苦之中。

1934年夏天,毛泽东填写了《清平乐·会昌》一词。“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这是他在中央苏区写的最后一首词,实际上他是在向中央苏区告别。尽管这首词也表现了高度的乐观、坚韧和从容,但是字里行间也表露出无法掩饰的忧虑和愤懑。

1958年,毛泽东对“踏遍青山人未老”进行了解释,反映了他当年情绪状态的实际情况:“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

唐代诗人唐彦谦《道中逢故人 》一诗有这样一句:“愁牵白发三千丈,踏入青山几万重。”毛泽东极力克制,不在别人面前流露自己的情绪,努力把忧愁埋藏在心底,这是难能可贵的。正如清朝沈德潜所云:“转作旷达,弥见沉痛矣。”

长征开始之后,博古、李德又采取转移中的逃跑主义和搬家式的行动,致使中央红军遭受更加惨重的损失。毛泽东的精神状态雪上加霜,可谓是郁闷和痛苦达到了极点。

1935年2月,毛泽东创作了《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西风凛冽,大雁嘶鸣,霜花遍地,残月高悬,这俨然是黎明前的黑暗。山路崎岖,马蹄声细碎杂乱,军号声时断时续、时强时弱,战斗的气氛异常紧张。

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临危受命,重新执掌兵权,这时又攻克娄山关,打了个大胜仗。按说此时的毛泽东应该心情舒畅,但是他写的这首作品,却显得极其苍凉凝重、忧患沉郁。因为此时红军依然处于困境,国民党军队穷追不舍。攻克娄山关的胜利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红军的被动局面,还远远无法扫除毛泽东内心深处的纠结和郁闷。

1958年,毛泽东在文物出版社刊印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的书眉上,对《忆秦娥·娄山关》批注道:“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诸篇,反映了这一种心情。”心情沉郁说明毛泽东对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怀着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

按照1958年9月文物出版社刻印的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的编排顺序,毛泽东所说的“以下诸篇”,是指《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等。

诗人毛泽东在长征时期的心境状态,可以用《忆秦娥·娄山关》作为分水岭。在它之前,毛泽东的心情基本上是沉郁的;在它之后,毛泽东的情绪不断好转,逐渐告别郁闷,变得越来越舒快。

由于蒋介石政权内部分崩离析、各怀鬼胎,国民党的军事行动从来就做不到战略协同,而重新指挥红军的毛泽东运筹帷幄、用兵如神,使红军得以绝处逢生。在克服种种艰难险阻之后,红军最终把长征演绎成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宏伟史诗。长征这一历史事件本身就充满传奇色彩,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而又意味深长。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通过这样一些诗句,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于胜利的光辉形象跃然纸上。从“不怕”到“更喜”,红军战士的高大形象显得更加活灵活现,更加栩栩如生。

1935年10月,红军翻越了六盘山,长征胜利在望,毛泽东创作了《清平乐·六盘山》,第一句是“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这句话蕴含丰富,耐人寻味。

1935年10月,红军翻越了六盘山,长征胜利在望,毛泽东创作了《清平乐·六盘山》。第一句是“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毛泽东立于六盘山顶峰,久久凝望着大雁飞向南方,直到它们在视野中完全消失。这句话蕴含丰富,耐人寻味。

自古以来,大雁传书,能够引起人们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伤感。毛泽东这深情一“望”,一定是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是对长征艰难困苦的回味,是对一路上壮烈牺牲的烈士的缅怀,是对中央根据地老百姓的牵挂,是对仍然在南方打游击的战友们的担忧,也是对没有参加长征的弟弟毛泽覃的思念。也许还有很多很多,我们难以揣测。

上一页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赵晶、谢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