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解读长征(21):红军强渡乌江经历了怎样艰险【2】

姜廷玉

2016年09月14日07:36    来源:央广军事

3日拂晓,军委副总参谋长张云逸赶到前卫团,向师、团领导讲明敌人追兵已离这里不远,军委要求前卫团迅速完成渡江任务。遵照军委指示,前卫团决定把这次强渡的任务交给第四团第二连。团政委杨成武亲自来到第二连,作了紧急动员。他说:“二连有着光荣的战斗传统,你们要继续发扬光荣传统,坚决、勇敢地打下去。为了保证主力红军能顺利地到达抗日前线,就是剩下最后一个人,也要打过江去,只许前进,不许后退!”全连指战员以“坚决突破乌江”的响亮口号声,表达了战斗决心。

上午9时,强渡乌江的战斗又开始了。红军除继续对大渡口组织小部队佯攻外,主力在渡口上游实行强渡。第一批3只竹筏上准备过江的战士,冒着严寒,赤着膊,穿着短裤,在密集火力掩护下,一齐入江离岸,开始了强渡。

3只竹筏拼命向对岸划去。当竹筏距敌人约50米时,突然听到对岸响起了密集的机枪声。奇怪的是,他们的火力没有朝着竹筏,而是往敌人工事里打,这是怎么回事?

仔细一辨,这声音是从对岸石崖边传来,并隐约可以看见从对岸石崖底下,贴近敌人的地方,钻出几个人来。敌人慌了,他们几乎乱了阵脚,枪不知朝哪里放。

这时,红军的竹筏乘隙加速前进,筏头激溅起一簇簇雪白的浪花。竹筏上的同志与崖底下的人组成了交叉火力,像把钳子紧紧地咬住了敌人。敌人在轻机关枪的射击声和手榴弹的爆炸声中,死的死,伤的伤。敌人的气焰被压下去了,纷纷向后逃窜。

不一会儿,竹筏靠岸了,勇士们吹响了嘹亮、激昂的冲锋号。

《红星报》关于红军强渡乌江英雄事迹的报道。

崖底下的几个人到底是谁呢?原来,这几个人便是在刺骨的冷风中,在石崖下潜伏了一夜的毛连长他们。2日晚上,他们乘坐第一个竹筏摸黑靠上了对岸,上岸后等待后续部队,却一直不见人来。这时,他们听到头上几米远的地方有铁器响。显然,敌人正在那里修筑工事。他们在敌人的脚底下,又怎能打手电或是划火柴呢?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好潜伏下来,等待时机。第二天拂晓,他们出其不意地从敌人鼻子底下跃了出来,有力地配合了主力的强渡。

第一批强渡的同志与毛连长他们会合后,第一营的其他同志坐上剩下的几十只竹筏,向对岸的敌人驶去。在密集的火力配合下,第一营过了江,迅速占领了高地。

此时,敌人的预备队也增援了上来。由于敌人居高临下,地形对红军十分不利,第一营被迫退守江边。

在此紧急时刻,军团炮兵连连长、神炮手赵章成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真是身手不凡,连打了4发迫击炮弹,全部命中目标,顿时躺倒了一大片敌尸,其余的敌人鬼哭狼嚎地向后溃逃,红军部队乘势发起猛烈进攻,完全控制了对岸。

这时,工兵连抬起几十只竹筏涌向江边,把竹筏抛入江中,拉绳的拉绳,撑篙的撑篙,迅速架起了一座浮桥。

红二师踏着浮桥浩浩荡荡跨过了乌江。军委纵队和红五军团也踏着浮桥过来了。毛泽东站在江边,凝视着一泻千里的乌江,深情地倾听着战士们在战斗胜利后的欢呼。

至6日,中央红军全部渡过了乌江。

当跟踪的敌人追到江边时,红军已将浮桥烧毁,活动在乌江上游百里以外了。凭借这次强渡乌江的胜利,红军把“追剿”之敌远远地甩在了乌江以东和以南地区,为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赢得了极为宝贵的时间。

(作者系军史专家、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员)

上一页
(责编:杨文全、谢磊)
相关专题
· 专题资料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