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解读长征(25):中央红军是怎样四渡赤水河的【2】

姜廷玉

2016年09月14日07:44    来源:央广军事 说两句 分享到:

毛泽东、朱德在鸭溪地区下达的三渡赤水的作战命令(资料图)

三渡赤水 调敌西进

蒋介石在南京得知遵义、桐梓再度失守,损失王家烈8个团和吴奇伟两个师的主力,暴跳如雷。他感到这是“国军自追击以来之奇耻大辱”,急忙于1935年3月2日亲自飞往重庆,策划对红军进行新的“围攻”。

蒋介石认为,“朱、毛股匪再度东窜,显然是因为长江过不去,只好把目标再转向乌江东岸,图与萧、贺合股”,命令近50万的作战部队,加上各地民团共70万的兵力,在红军的东西南北严密布防,采取碉堡围困同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法,将红军围歼于遵义、鸭溪狭小地区。

毛泽东洞悉了蒋介石的企图,决定将计就计,中央红军故意在遵义、鸭溪地区徘徊,诱使中央军出动,寻机在黔北再歼其部分主力,以打开缺口,粉碎敌人的围追堵截。就在红军徘徊诱敌、寻找战机的过程中,毛泽东反对林彪提出的攻打鼓新场的计划,力主攻打鲁班场,他考虑到打鼓新场的西面是孙渡,西北是周浑元,东南是吴奇伟,东北是郭勋祺,距离都很近,有的一天路程都不到,只要红军一开始进攻,就有迅速被敌人主力合围的危险。他指出,“鲁班场有周浑元的13师和96师,打好了,油水大;第二,打不好有路可走,蒋介石现在画的这个圈圈,目前也只有这个方向松动一点,前景好一点。大不了再过一趟赤水河。”

然而,红军取得的一连串胜利,迫使敌人再不敢像以前那样轻举妄动,都躲在碉堡里不出来。为调动和迷惑敌人,红军激战了3小时后撤出战斗,于3月16日,在茅台三渡赤水河,进入川南地区。

红军渡赤水河时使用的竹绳(资料图)

四渡赤水 跳出合围

红军三渡赤水后,蒋介石以为红军“徘徊于此绝地,仍系大方针未定的表现”。1935年3月24日,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飞抵贵阳,住进薛岳的驻贵阳司令部,发表了一通“训话”,认为红军已经到了“走投无路”的困境了,他此行任务就是收紧对已陷入困境的红军的包围圈。蒋介石相信,这一次,红军“再无回枪之力”、“成功在此一举”了。他命令川、滇、黔军阀和薛岳部,在长江沿岸设置防线,并在滇、黔边境加筑碉堡,构成封锁线,企图围歼红军于长江南岸。

眼看国民党军重兵再次向川南集中,毛泽东等决定,趁蒋介石还未弄清红军真实意图之际折兵向东,在赤水河东岸寻机歼敌。3月20日,红一军团1个团伪装主力,大张旗鼓地向古蔺前进,诱敌向西;红军主力则掉头向东,于21日晚至22日分别经二郎滩、九溪口、太平渡再次渡过赤水河,从敌重兵集团右翼分路向南急进,南渡乌江,佯攻贵阳。

四渡赤水河渡口之一——二郎滩(资料图)

当蒋介石得知红军四渡赤水、再进黔北的消息后,以为红军将进攻贵阳,顿时张皇失措。他费尽心机以重兵围堵红军,贵阳城里没有留下多少国民党的军队,却万万没料到红军竟打到了自己的家门口。为抵挡红军的进攻,蒋介石急调滇军孙渡部驰援贵阳。这恰好为红军奔赴金沙江让开了一条道路。

就这样,在黔北的山山水水之间,毛泽东以他博大精深的战争指导艺术,导演了一场精彩绝伦、有声有色的战争活剧——四渡赤水之战。这是一场出色的机动灵活的运动战,是中央红军长征中变被动为主动的决定性战役。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声东击西,忽南忽北,不断地调动敌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奇谋迭出,精彩纷呈,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观。

(作者系军史专家、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员)

上一页
(责编:杨文全、谢磊)
相关专题
· 专题资料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