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8月01日08:44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红嫂”精神代代传
战火过去70多年,老“红嫂”芳踪渐远,新“红嫂”接过她们手中的接力棒,爱党爱军、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红嫂”精神,在沂蒙薪火相传
明德英、王换于、祖秀莲、李桂芳、“沂蒙六姐妹”,当年的沂蒙“红嫂”都一个个远去……
斯人已去,历史却将永远铭记。
位于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山东朱老大食品有限公司自建的“沂蒙红嫂文化纪念馆”今年5月开馆,郭伍士寻找祖秀莲时使用的黑色酒篓被收入馆中,无声地诉说着那段舍生忘死、知恩图报的“军民母子情”。
郭伍士在他的回忆文章中写道:“大娘守在我身边,喂水喂饭,她对我说:‘咱娘俩的命如今是一条,你放心,有我就有你’。”张在召回忆说,祖秀莲过世时,郭伍士正巧赶回老家去吊唁过世的亲侄子。返回村里时,他趴在祖秀莲的坟头上,哭了两天两夜。
郭伍士1984年去世,他的四个子女至今仍生活在桃棵子村。站在郭伍士留下的老屋前,郭伍士的儿子郭文科说,父亲去世时留下了两句话,第一句是永远不要忘了共产党,第二句是永远不要忘了人民。
自建纪念馆记录“红嫂”历史的山东朱老大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呈镕,既是“红嫂”精神的受益者,更是“红嫂”精神的传承人。
朱呈镕曾是临沂市毛毯厂的“销售大王”,1997年下岗。“颓废了好一阵,但想想‘红嫂’们在那么困难的年代做出了那么多牺牲,下岗算什么?”她说。
重新振作的朱呈镕,先是带领下岗职工创办了人力脚蹬三轮车公司,后又研究出夹心冰糖葫芦。骨子里那股永不服输、勇往直前的劲儿,让她决心要当“老大”,做出个名堂来,她给自己的冰糖葫芦取名“朱老大”。
14年来,朱呈镕把拥军当作永不下岗的职业,先后走访了300多支部队,行程26万公里,捐献拥军物资累计1000多万元,被誉为“新时期的沂蒙红嫂”“最美兵妈妈”。
“沂蒙红嫂文化纪念馆”里,存放着大量实物、图片和各类雕塑。其中一张照片中,“沂蒙六姐妹”之一的伊淑英在弥留之际,紧紧握着朱呈镕的手,若有所托。
“我曾问躺在病床上的伊大娘,如果现在还让您给战士们烙煎饼,做军鞋,你还会做吗?她回答说,‘现在生活好了,得给他们包饺子、蒸馒头,买皮鞋穿!’”朱呈镕站在照片前回忆说。“大娘快不行的时候对我说,‘你来了我就放心了,一定要把‘红嫂’精神接力棒接好,传下去’。”
拥军是沂蒙“红嫂”们永恒的话题。无论战争、抑或和平年代,爱护人民子弟兵融入了一代代人的血液中。老区的不少百姓都说,每当有部队训练路过临沂一些乡村时,当地人仍像战争年代那样,把煮鸡蛋和干粮塞到战士手中。
在拥军40多年的新“红嫂”李秀莲家里,她拿出了一大包为拥军新绣的鞋垫。“棉花车子吱吱地响,每天纺四两。”她说,战争年代,她的祖母、母亲,组织村里的姐妹积极做军装、绣鞋垫,支援前线,现在时代不同了,但是祖辈留下的精神不能丢。
李秀莲家出了4代“红嫂”,并有4代人参军。2010年,兵员大市临沂局部出现了征兵难的苗头。听说这一情况的李秀莲万分焦急,毅然动员仍在上大二的孙子和刚刚大学毕业的侄子从军,在当地传为佳话。
因为拥军,朱呈镕有了许多“兵儿子”。曾在沈阳军区某部服役的张广奇父亲早亡,入伍前5天,母亲过世。他带着父母留给他的一张10多万元的欠条入伍。“后来部队领导告诉我,他在训练的时候总走神,好几次差点从单杠上摔下来。”朱呈镕说。了解到张广奇的情况后,她毫不犹豫地认下了这个“兵儿子”。帮他还了欠款,并不断勉励他好好训练。如今张广奇已经考取了军校继续深造。
老“红嫂”逐渐远去,“红嫂”精神永驻儿女心间。“俺娘不会说话,就打手势给我讲过去的事,她是最好的母亲。”明德英的女儿李常花说,“八路军为人民打仗牺牲,老百姓救人是应该的。”
作为王换于的孙女、张淑贞的女儿,于爱梅也带着一份特殊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退休后在“沂蒙红嫂纪念馆”做起了义务讲解员,先后为全国党员领导干部和群众作报告1000多场。11年来,她自费行程9.2万公里,将“红嫂”事迹传播到全国各地。
上一页 | 下一页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