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風採》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鄧中夏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是中國工人運動的開拓者和杰出的工人運動領袖,在中共二大和五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在中共三大和六大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八七會議上當選為中央臨時政治局候補委員,1933年5月在上海被捕,同年9月21日在雨花台英勇就義。
臨危受命 主持互濟會工作
互濟會的全稱是“中國革命人道互濟總會”,是國際革命人道互濟會的分支機構,也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個重要的外圍組織。五卅運動后,犧牲、受傷和被捕的革命戰士越來越多,救濟任務繁重,中共中央決定發起成立中國濟難會。發起人有楊杏佛、惲代英、楊賢江等各界知名人士,其中以中國共產黨人和國民黨左派為主。1925年10月25日,在上海天通庵路三豐裡正式召開濟難會成立大會,參會的共80余人。
1929年12月24日,中國革命互濟會在上海召開第一屆全國代表大會,出席大會的有來自江蘇、浙江、湖南等14個省的代表和中共中央、共青團中央、全國總工會及赤色救濟國際的代表,共30多人。會議宣布中國濟難會改名為中國革命互濟會,並制定了《中國革命互濟會總章程》,選舉28人組成互濟會全國總會執行委員會和監察委員會,戴曉雲為第一任中國革命互濟會主任兼中共黨團書記。由於會議制定的綱領、策略、工作方式等表現了“左”的傾向,給工作帶來了一些消極影響。1930年9月,互濟會被國民黨查封,轉入秘密狀態。
1931年初,中共中央作出《關於互濟會工作決議》,互濟會工作一度出現新氣象,在援救被捕的革命者方面做了不少工作。開展了組織營救關向應、李初黎、劉曉、賀昌及國際友人牛蘭夫婦等工作,大多獲得成功。
可是在“左”傾路線的影響下,1932年夏天,設在上海的赤色互濟總會、各省市的互濟分會以及許多工廠、學校中互濟會的基層組織相繼遭到敵人的摧殘和破壞。因此迅速恢復各地互濟會組織,成為黨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工作。
1932年11月,黨將這項艱巨的任務交給了鄧中夏,要他擔任全國赤色互濟總會主任。鄧中夏是中國工人運動的著名領袖,曾領導轟轟烈烈的省港大罷工,反動勢力對他極為仇視,所以他是國民黨反動派重賞通緝的對象,在黑名單上與周恩來齊名,到上海做互濟會的工作十分危險。但是,鄧中夏毫不畏懼,愉快地接受了黨中央交給的任務。他先找來兩名黨員同志,把互濟會的領導核心“中共黨團”建立起來,他任黨團書記。接著,他又陸續找到幾位同志,參加總會工作。當時有個蘇區來的同志,不願意做互濟會的工作,要求回蘇區去,到紅軍中去,和敵人真刀真槍地干。他對這個同志說:“願意搞武裝斗爭是好的,但白區斗爭也是不可缺少的。互濟會既然是最危險、最困難、別人都不喜歡的崗位,經得起考驗的同志就應該義不容辭地站上去!”經過鄧中夏的說服教育,這位同志不僅安心於互濟會的工作,而且表現很好,再也不提回蘇區的事了。
鄧中夏化名“老楊”,積極恢復互濟會的各級組織,他還親自參加一些赤色群眾的集會。當時他的妻子李瑛(又名李惠馨,后改名夏明)已經被捕,鄧中夏的生活陷入窘境。據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胡允恭回憶,1933年春天,他曾在上海浦東遇到鄧中夏,當時他看鄧中夏穿得很破舊,鄧中夏告訴他,“經濟很困難,有時弄得沒飯吃,當搬運工人”。胡允恭還提醒鄧中夏:“上海一定有很多反動分子認識你,碼頭你不能立足,須得仔細。”就是在這樣的艱難環境下,鄧中夏依然樂觀地工作和生活著。經過鄧中夏和互濟會全體同志的艱苦努力,上海及各地被敵人破壞了的互濟會組織在短短的幾個月內便恢復起來,而且會員人數超過了以往。各階層中同情革命的人士通過多種形式被組織起來,營救被捕同志和救濟他們家屬的工作得到廣泛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