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倉小寶繪
1938年3月,八路軍第129師奉總部命令,側擊由邯鄲經東陽關向潞城、長治進犯的日軍第108團。黎城是日軍在邯鄲至長治公路線上的重要兵站基地,潞城則有日軍重兵據守,兩城之間有濁漳河相隔。師長劉伯承、政委鄧小平決定採用“吸打敵援”的戰術,以385旅769團為左翼襲擊黎城,以陳賡旅長的386旅為右翼在潞河村與微子鎮之間設伏,殲滅潞城出援的日軍。
戰前,師部並未給陳賡設定詳細的伏擊戰場。3月3日,在接到命令后,陳賡主持召開了386旅團以上指揮員作戰會議,討論具體的伏擊點和兵力部署,決定在神頭嶺伏擊日軍。會后,陳賡帶領10多個人騎馬去看地形和道路。
幸虧這一次去了,發現實地跟圖上大不一樣。圖上顯示公路在溝底,公路兩邊有山梁,可現地是公路不在溝底而在山梁上,山梁寬一二百米,路的兩邊沒有任何隱蔽物,僅有一些國民黨軍隊殘留的破舊工事。看到這一切,有的同志心裡發急,心想,這樣的地形不利於打伏擊呀!隻見陳賡一個人低著頭,在那些廢棄的工事邊走來走去,細細打量,認真地記錄著什麼,時不時地皺起眉頭凝望遠方。
晚上回來會議繼續進行。等大家發表一通意見后,陳賡站起來說:“我看,這一仗還要在神頭嶺打。”“神頭嶺?!”大家都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異口同聲地喊了出來。“對,就在神頭嶺打!”陳賡接著說:“一般來看,神頭嶺確實不是一個打伏擊的好地方,我們這樣認為,敵人肯定也會這樣認為。地形不險要,敵人就會麻痺,這正是我們出其不意地伏擊敵人的好地方。當然,打伏擊嘛,要是有隱蔽接敵的地形那是最好,雖然那兒沒有這些,但有國民黨軍隊給我們留下的破舊工事,近的離公路幾十米,最遠也不過100來米,鬼子對這些東西早已司空見慣了,如果我們把部隊提前隱蔽到工事裡,敵人有可能發現不了。山梁狹窄,不利於我軍展開,也不利於敵人展開。大家說說,在獨木橋上打架對誰更有利?”
旅長一席話,會場上立刻沸騰了起來。771團團長徐深吉說:“這還用說,誰先下手誰佔便宜唄!”補充團團長韓東山高興地說:“對呀,隻要我們猛地殺出來,一定能把鬼子殺得落花流水,屁滾尿流。”陳賡轉身問772團團長葉成煥:“如果把你的2營放在申家山,戰斗打響以后,40分鐘之內能不能沖到公路上來?”隻見葉團長胸脯一拍,大聲說:“沒問題!要不了40分鐘,半個鐘頭就夠了!”
聽到這裡大家心裡都明白了,陳旅長的部署是:利用破舊工事在公路一側設伏,戰斗打響以后再讓2營快速運動,繞過大溝,從另一側攻擊敵人,形成兩面夾擊之勢,把鬼子堵在狹長的公路上,痛打猛揍。這時,細心的陳賡又想到另一個問題,潞城的日軍有3000多,如果傾巢而出,我們“啃下來”的難度太大,說不定還會使自己陷入被動。便轉身對葉成煥說:“你馬上派一個連,繞到潞城去開展游擊,以分散鬼子的兵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