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陳雲倡導在決策工作中要傾聽不同意見和反對意見

○樊憲雷
2012年11月27日15:3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如果沒有“反對派”,怎麼辦呢?陳雲認為,那就“假定一個‘反對派’”。假定一個“反對派”,就是在作決策的時候,要換換角度,從多個角度來考慮考慮,多“找找茬”、“抬抬杠”。陳雲還是舉毛澤東的例子說:在闡述新民主主義思想時,“毛主席自己就假定過許多反對的意見,別人不推翻,自己來推翻,推翻了再來”。這樣,才能全面客觀地認識事物。1987年7月,陳雲再次強調這一點:“要善於聽取不同意見。對於一件事,我有了一個意見之后,可以先放一放,再考慮考慮,聽聽有沒有不同意見。如果有不同意見,就要認真聽取,展開討論,吸收正確的,駁倒錯誤的,使自己的意見更加完整。駁倒錯誤意見的過程,也是使自己的意見更加完整的過程。如果沒有不同意見,自己也要假設一個對立面,讓大家來批駁。”他還說:“有錢難買反對自己意見的人。有了反對意見,可以引起自己思考問題。常常是,有不同意見的人,他不講出來。能夠聽到不同聲音,決不是壞事。”

這些真理性認識,是陳雲熟諳馬克思主義辯証法的結果,也是他長期實踐經驗的結晶。在實際工作中,陳雲是長於決策的能手。以新中國成立后經濟方面的工作來說,平抑物價、統一財經、統購統銷、經濟調整、寶鋼上馬,這些與陳雲相關的重大決策,對於扭轉當時的困難局面,有效地推進經濟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在這些重要決策中,都是注意傾聽不同意見和反面意見的。比如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調整國民經濟,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解決糧食問題的工作中,化肥起著重要作用。陳雲曾設想把發展化肥工業的重點,放在建設一批年產八百噸和年產二千噸合成氨的小型氮肥廠上。但是,經過一年多實踐的檢驗,小型氮肥廠在技術上沒有過關,証明這種設想缺乏充分根據。而與中小型氮肥廠相比,已建成的年產二萬五千噸或五萬噸合成氨的大型氮肥廠,不論建設和生產,在技術上都是成熟的。是繼續在小型氮肥廠上下力氣,還是大力發展大型氮肥廠?必須作出決策。為了全面、准確地了解情況,使決策更科學、合理,1961年3月4日至8日,陳雲連續四次聽取化工部有關負責人的情況匯報。他特意強調“一萬噸合成氨辯論會,要找一些反對派參加,包括化工部以外的反對派,聽聽反面意見。不聽反面意見,一邊倒一定要失敗的。現在有些同志有話不敢講,應當誘導他們大膽地講。一百句話中,隻要有幾句話好的,都可以吸收”。正是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聽取了各方面意見特別是反面的意見,對如何發展化肥工業才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最終正確地作出了發展大型氮肥廠的決策,使我國化肥工業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

在作決策時要重視不同意見、反對意見,要有一個“反對派”,並不是說要故意制造矛盾,造成決策意見的分裂或對立,更不是要搞西方政治制度中那種“反對黨”,因某些人或某些集團的利益為了反對而反對。陳雲所說的這種“反對派”,是指決策工作中,要展開不同意見、對立意見的爭論和比較,是對唯物辯証法的運用形式。多數情況下,持不同意見、反對意見的人,在黨和人民事業的基本立場、觀點上並不是對立的,而是一致的。只是由於看問題的角度,認識事物的深淺等等不同而形成了不同意見以至反對意見。大家的目的都是為了把決策搞正確,把工作做得更好。正因為如此,所以陳雲反復強調:“作為一個領導干部,經常注意同別人交換意見,尤其是多傾聽反面的意見,隻有好處,沒有壞處。”

作者樊憲雷,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

(責編:孫琳、王新玲)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陳雲紀念館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