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江澤民任一汽動力分廠的廠長,那一年他帶領大家去支農,據當時的同事回憶,他們在凜冽的寒風中,清晨集合,坐悶罐車出發。江澤民情緒非常高漲,一路上指揮大家唱歌,《我的祖國》、《歌唱二郎山》、《志願軍戰歌》,一曲又一曲,一路唱到下了車,跟大家一起揮鎬大干。那時江澤民身上像燃燒著一團火焰,時刻迸發出建設社會主義的豪邁激情。
江澤民認為,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文化亦是如此。他認為“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特點和長處,大家隻有彼此尊重、求同存異、和睦相處、互相促進,才能創造百花爭妍、萬紫千紅的世界”。“小夜曲”、“抒情曲”正反映了江澤民提倡的文化多樣化。
江澤民還非常喜愛世界各國的著名抒情曲。他能流利地用英文演唱不少歌曲,能熟練彈奏鋼琴和吉他。1987年6月,受邀訪問美國期間,在一次宴會上,江澤民邀請舊金山市市長法因斯坦共同演唱美國經典歌曲“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增進了雙方的感情。1999年3月,江澤民訪問有“音樂之鄉”美譽的奧地利,在參觀莫扎特故居時,他仔細閱讀了《C小調鋼琴幻想曲》和《C小調鋼琴奏鳴曲》等作品的珍貴樂譜,並即興演奏了一首名曲。在欣賞了鋼琴家演奏的莫扎特作品后,他欣然題詞“此曲隻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2000年6月,江澤民視察甘肅省張掖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時與師生們親切交談,饒有興致地演奏了一段舒伯特的《小夜曲》,優美的旋律贏得了大家的熱烈掌聲。
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人們對文化的需求也是分不同層次的。對於高雅藝術,江澤民認為國家必須予以扶持,可以省一點錢來支持高雅藝術。1985年7月,江澤民在欣賞上海交響樂團演奏時說:“一個城市的交響樂水平標志著這個城市的文明程度。”1987年2月他為上海交響樂團題詞:“振興和發展上海的交響樂,沖出亞洲走向世界。”在扶持高雅藝術的同時,他還支持年輕人喜歡的流行音樂,他指出音樂創作“要注意雅俗共賞,比如流行歌曲,年輕人就很喜歡”,“要尊重和保証個人的創造性”。
江澤民提倡的“多樣化”,是指文化的表現方式、創作方式以及內容和風格的多樣化,絕不是指導思想的多元化。1990年5月,他在參加慶祝京劇音樂家李慕良藝術生涯60周年音樂會時說:“我們要發揚民族的東西,但是不反對外來優秀的東西。你們今天的樂器中就有小提琴,但主旋律是京胡,要不就走調了。我們主張中西結合,洋為中用,古為今用。”1991年7月他明確指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必須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不能搞指導思想的多元化。”在對待外來文化的態度上,他認為對於世界各國包括西方國家的一切優秀的、進步的文化藝術成果,要積極學習和借鑒,目的在於博採眾長,為我所用,豐富自己的民族文化。拒絕學習和借鑒外國的好東西,盲目自大,是錯誤的﹔把這種學習和借鑒變成一味模仿照搬,喪失自己的創造性,甚至成為外國文化的附庸,那也是錯誤的和危險的。
江澤民始終鼓勵人們踐行“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他說:“我們要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特別要提倡和鼓勵創作出一批反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代風貌、鼓舞人們奮發向上的作品,把最美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希望廣大的民族藝術工作者積極地投身於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生活中去,熟悉生活,了解人民,積累素材,激發靈感,努力創作出雅俗共賞、為群眾喜聞樂見、具有藝術感染力的作品。”同時他強調,不論是“進行曲”、“戰斗曲”、“小夜曲”還是“抒情曲”,都應該是健康的、積極向上的,既滿足人們多方面多層次的需要,又能給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鼓舞力量。
江澤民對“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的一系列感悟、體會與思考,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內在規律,體現了黨的文化政策的要求。社會主義文化就像一組組樂曲,“進行曲,戰斗曲,小夜曲,抒情曲,都要有”,也隻有“多曲齊奏”才能唱響主旋律的多彩樂章。
〔作者武茂昌,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實習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