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文獻》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1994年2月,江澤民在同山西勞動模范代表座談時講過這樣一番話:“文化應該是健康的,使人精神振奮,又是豐富多彩的,能夠滿足人們多方面、多層次的需要。進行曲,戰斗曲,小夜曲,抒情曲,都要有。”江澤民用“四曲齊奏”這個生動的比喻,既說明了他對音樂的深深熱愛和深厚素養,也揭示了他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深入思考和深刻認識。在這次座談會的前一個月,也就是1994年1月,江澤民明確提出了“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的文化建設指導方針。
提倡多樣化的前提是弘揚主旋律。江澤民曾多次強調:“宣傳工作,主要是抓好主旋律。”1992年11月,他與上海知識界人士座談時明確講道:“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應當成為我們社會的主旋律。”
我國五千年傳承下來的文明,就是一支永不停歇的進行曲。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反抗列強侵略,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就是一支慷慨激昂的戰斗曲。愛國主義既貫穿於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文明中,又體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和建設的歷史進程裡。中華民族傳承的藝術和革命歌曲正是反映愛國主義的重要載體,也是主旋律的重要內容。
江澤民自幼喜歡音樂,學生時代就學會了拉二胡、吹笛子,此后京劇、越劇、昆曲等一直是他喜愛的傳統藝術。他經常吟唱《捉放曹》、《四郎探母》,還能演奏《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等傳統樂曲。
在革命年代,一首首催人奮進的革命歌曲深深影響了江澤民。他積極地投身於救國救民的學生運動中,和同學們一起上街游行示威,反對日本侵略者販賣鴉片,每當此時音樂就成了鼓舞戰斗的有力武器。參加革命后,江澤民經常憑借自己在文藝上的特長進行革命宣傳。當同學們演出宣傳共產主義思想的小品劇時,他就拉二胡伴奏﹔當召開班會時,他會指揮大家唱革命歌曲。這些歌曲讓他時刻迸發革命的激情,也抒發了他希望拯救國家危難的一腔熱血。
在上海益民食品廠工作時,江澤民經常在工間休息時組織青年人活動,教他們唱《解放區的天》、《南泥灣》、《團結就是力量》。當時,工廠生產中經常出現斷電現象,他就帶領廠裡的工人高唱《咱們工人有力量》﹔還精心編排了一些小品劇和音樂劇。此時江澤民風華正茂,渾身充滿干勁,通過組織這些文藝活動,他時刻保持著作為一名工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那一支支催人奮進的歌曲,鼓舞著他為新中國的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