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以小見大 雅俗共賞——讀《黨代會現場:99個歷史深處的細節》

方城
2012年11月29日09:2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第三,堅持以人的有目的的活動為中心。歷史是什麼?馬克思認為,歷史就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動。所以,反映歷史,必須以人為中心,反映人的有目的的活動。以往一些黨史著作之所以不被人看好,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隻見組織不見人。作者堅持以人為中心,“挖掘一些或著名或普通的歷史人物在黨代會上的表現”,著力展示這些人物的有目的的活動,是這部著作之所以成功的關鍵所在。正因為如此,書中給人印象最深的是人物。如毛澤東,從一大前突然赴滬和一大上擔任記錄,三大首次進入中央領導核心,五大提出的《農民運動決議案》未被採納,七大脫稿作充滿激情的口頭報告、說服代表選舉王明等人和謙虛回應代表們高呼“萬歲”口號,九大力挺朱德、陳毅當代表卻劃去女兒李訥的名字,直到十大最后一次參加黨代會目送代表們全部退場。如鄧小平,八大婉拒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一職,十大評價所謂“十次大的路線斗爭”,十三大后說十三大政治報告“一個字都不能動”,十四大前發表南方談話。再如,江澤民在十六屆四中全會后召開的中央軍委第一次擴大會議上說:“我誠心誠意地把黨的總書記、國家主席、軍委主席這個班交給錦濤同志”﹔胡錦濤在十七大逐一介紹其他八位常委時說:“習近平、李克強是兩位比較年輕的同志,他們分別為54歲和52歲”。還有一大13位代表在一大的活動及其此后的迥異人生,楊之華在五大上主動提出不當中央委員,珍寶島戰斗英雄孫玉國被請上九大主席台作報告,等等。書中的人活了,書中的歷史也就活了。

第四,運用審美手法表現對象的審美內涵。為了表現中共歷史的審美內涵,作者除堅持具體真實與歷史真實相統一原則,以學術性為基礎、以人的有目的的活動為中心之外,還在選題上堅持審美標准——“能引起閱讀者的好奇心”,在敘述時運用審美手法—— “盡量避免生硬死板的教科書式的口吻,嘗試用故事式寫作手法,重拾鮮活生動的真實細節”。在作者運用的這些手法中,最突出的是懸念設置。所謂懸念,即接受對象對作品中人物的命運遭遇及未知情節的發展變化所持的一種急切期待的心情。懸念設置,指作者為了激活接受對象的緊張與期待心情,在藝術處理上採取的一種積極手段。可以說,這本書就是一部懸念之作。在99個細節標題中,相當一部分是疑問句,如:“為何黨的誕生紀念日定為7月1日”,“為什麼黨的主要創始人陳獨秀、李大釗都沒有參加一大”,“六大為何遠赴國外召開,會址究竟在莫斯科哪裡”,“毛澤東不同意劉少奇負責起草的八大政治報告嗎”,“長期滯留莫斯科不肯回國的王明怎麼會再次當選中央委員”,“十大前毛澤東為何選中年輕的王洪文”等等。疑問就是懸念。還有一些陳述句,如:“一大中央局選舉,有一人沒投陳獨秀的票”,“‘和藹可親’的瞿秋白和‘沉默寡言’的蔡和森帶頭向陳獨秀‘開炮’”,“周恩來夫婦赴莫斯科參會途中的驚險遭遇”,“相隔17年之久的黨代會一開就是50天”,“十六大‘大家庭’裡增添兩個‘新面孔’”等。這些陳述也蘊涵懸念。作者在設置懸念之后,再用講故事的方法,以鮮活生動的真實細節,為讀者釋疑解惑,讀者便在緊張的心理期待被逐步滿足的過程中領略書中的內蘊,得到一種審美的享受。

用歷史統領細節,用細節反映歷史,便能以小見大﹔將嚴肅的學術著作大眾化,將通俗的普及讀物學術化,便能雅俗共賞。李穎在這本書中做到了。這需要功力,更需要責任感——歷史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

(本文作者中共湖北省委黨史研究室編審、原副巡視員武漢430071)

(責編:王新玲、孫琳)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