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史文苑》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中南海毛澤東故居藏書中有一部大字木刻本《二十四史》,它是工作人員根據毛澤東閱讀中國古籍的實際需要,於1952年添置的。毛澤東特別喜愛它,每次去外地視察工作、參加會議和調查研究時,都囑咐工作人員帶上這部史籍。走到哪裡,帶到哪裡,讀到哪裡。無論在住地的辦公室裡、在外出的火車上,不分白天、黑夜,身邊的工作人員經常看到他凝神靜氣地讀《二十四史》的身影。這部《二十四史》與毛澤東朝夕相伴24年,毛澤東對其堪稱手不釋卷,閱讀之刻苦,閱讀遍數之多,批注文字、圈點符號之多,思考之深,理解之透,都讓人嘆服。筆者認為,毛澤東讀《二十四史》至少有以下八大特點:
一是連續時間長。從1952年到1976年,前后系統連續讀了24年。24年讀而不倦,24年學而不厭。最讓人們難忘的是,1975年,毛澤東已經82歲高齡,眼睛患有白內障,漸漸看不清東西了,每天還堅持讀《二十四史》。眼睛實在不能看了,就讓身邊工作人員給他讀。1975年8月上旬,毛澤東有一隻眼睛做了白內障摘除手術,一個星期后,視力稍有好轉,他就自己讀《二十四史》了。一邊讀,一邊用顫抖的手提筆在《晉書》三個分冊的封面上分別寫了“一九七五,八”,在五個分冊的封面上分別寫了“一九七五,八月再閱”,“一九七五,九月再閱”。此時,他已是重病在身,話已說不大清楚,兩腿也不能自如走動了,每天幾乎在床上或者半躺著,或者臂靠在床頭上,靜靜地讀著,默默地想著。
二是批注文字多。寫有批注文字的一共有15種史,198條,3583個字。批注文字中,最少的是2個字,最多的一條寫了914個字,大部分批注都是十來個字到三四十個字左右。批注內容主要是關於歷史人物的評價,關於歷史人物治國、治軍的“政論”“政見”和“政綱”等的,關於戰爭、戰役及其戰略、戰術的,關於對史書本身內容評論的,關於對史實、史跡等表示鮮明個人意見、個人看法的,還有關於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批注,關於注釋性、說明性的批注,等等。這些批注文字,都是他當年讀書時頭腦裡的所思所想,是研究毛澤東,特別是研究晚年毛澤東的非常珍貴、非常重要的歷史資料。
三是批畫、圈點符號多。這部史書的人物志、紀、傳部分幾乎都作了批畫、圈點,豎線、橫線、波浪線、問號,圈、點、勾、三角、叉、二條橫線、一個圈、二個圈、三個圈等多種符號畫得密密麻麻,比比皆是。例如,《后漢書》卷一《光武帝紀》、卷七十五《袁安傳》,《晉書》卷五十《郭象傳》《庚純傳》、卷八十《王羲之傳》,《南史》卷一《宋高祖本紀》、卷六《梁高祖本紀》、卷十八《臧質傳》等等篇章都批畫、圈點滿書。批畫、圈點有時用黑鉛筆,有時用紅鉛筆,有時用藍鉛筆。因為他讀書的地方不固定,讀書時身邊放什麼顏色的鉛筆,他隨手就用什麼顏色的鉛筆在書上圈圈畫畫。不同的符號,是當年讀書時他不同的心理活動的一種表現。從這些不同的符號中,我們也能約略看出毛澤東當年讀《二十四史》時是下了很多很多功夫的,頭腦裡的想法也是很多很多的。
四是批注聯系實際多。許多長一些的批注都是緊密聯系實際的,有的是聯系古今具體人物的實際,有的是聯系當時社會實際、工作實際、生產生活的實際。毛澤東讀《二十四史》,很多時候仿佛是在與古人面對面地交流、交談。對古人的話、過去的事、史書的記載,字字句句,他都入心入腦,用心思考,有感即發。例如,毛澤東讀《新唐書》卷一○三《徐有功傳》第7頁“臣聞鹿走山林而命系苞廚者,勢固自然。陛下以法官用臣,臣守正行法,必坐此死矣”這段文字時,在書的天頭上用黑鉛筆寫的批語是:“命系庖廚,何足惜哉,此言不當。岳飛、文天祥、曾靜、戴名世、瞿秋白、方志敏、鄧演達、楊虎城、聞一多諸輩,以身殉志,不亦偉乎!”這條批注中提到的歷史人物,時空跨越兩千多年,從唐朝的徐有功談生死,聯想到封建社會裡的民族英雄、杰出的政治家、著名學者,民主革命時期的愛國將領、詩人、教授,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等。在毛澤東看來,他們都是為正義、為真理、為信仰而死,為人民的利益而死,他們死得其所。類似這樣的聯系實際的批注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