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史文苑》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1933年3月下旬,紅軍取得了第四次反“圍剿”勝利后,蔣介石重新調集了50萬兵力,准備對中央蘇區發動第五次“圍剿”。為了抵御敵人大軍壓境,中共中央決定盡可能地擴大紅軍隊伍。“少共國際師”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走上中國革命史的舞台的。
少共國際師的成立
1933年5月中旬,紅軍總部在江西宜黃縣西南駐地,召開了全軍青年工作會議。時任紅軍總政治部青年部部長的蕭華,請紅軍總司令朱德、總政委周恩來和總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出席會議。會后,紅軍總政治部根據總政委周恩來的建議,向少共中央局提出建立“少共國際師”。5月20日,少共中央局正式做出《關於創立少共國際師的決定》,號召“須要更快地擴大一百萬鐵的紅軍的任務”,決定由江西征調4000人,福建征調2000人,閩贛省征調2000人,到今年八一節為止,組建成“少共國際師”。
為了迎接即將加入紅軍部隊的“少共國際師”,6月初,紅一方面軍部隊整編時,在所屬第五軍團專門增編了第十五師。
8月5日,“少共國際師”在江西博生縣(今寧都縣)“跑馬場”正式成立,並舉行了授旗典禮。身著紅軍軍服的八九千名戰士,參加了授旗禮,總政委周恩來親自為這支年輕的部隊授予了軍旗。按照原定計劃,“少共國際師”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團第十五師。中革軍委任命陳光為首任師長,馮文彬為首任政治委員。全師轄第四十三、第四十四、第四十五3個團,11000余人,黨團員佔70%,全師平均年齡為18歲,最小的14歲,許多人還沒有槍高。
“少共國際師”成立后不到一個月的一天,紅軍總政委周恩來來找年僅17歲的紅軍總政治部青年部部長蕭華談話,告知他將調任“少共國際師”政委,並說:“年輕的干部帶年輕的兵,這樣部隊更有朝氣。”
9月3日,“少共國際師”在博生縣大校場舉行了隆重的出征誓師大會,大會宣讀了周恩來總政委代表中革軍委發來的賀電。
9月6日,“少共國際師”戰士們在師長陳光和政委蕭華的率領下,高舉戰旗,唱著少共中央總隊部副總隊長兼總訓練部部長張愛萍創作的《少共國際師出征歌》:“我們就是少共國際師,九月三日,在江西誓師出征。高舉著少共國際的光輝旗幟,堅決地、勇敢地、武裝上前線。做一個英勇無敵的紅色戰斗員,最后的一滴血,為著新中國……”威武雄壯地開赴廣昌蘇區開展軍事政治訓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