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抗美援朝與我軍炮兵建設

2012年12月13日10:20   來源:人民政協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在部隊規模迅速發展的同時,炮兵武器裝備也有了質的飛躍,這也要歸功於陳錫聯。

抗美援朝初期,我軍炮兵武器裝備的計劃和調配工作,由軍委炮兵軍械部負責,開始由蘇進兼部長。1951年秋冬,中央軍委決定將總后勤部軍械部與炮兵軍械部合並,改為軍委軍械部,由陳錫聯兼任部長,負責全軍各軍兵種通用火炮、槍械、彈藥等的計劃、調配和管理工作。這樣一來,軍委炮兵的職責更廣泛,任務更復雜,工作更艱巨了。“使我深感欣慰的是,軍委軍械部的全體同志,無論來自哪個單位,都能團結一致,相互支持,為盡快改善和保障全軍械彈,支援朝鮮戰爭和國防前線而辛勤工作。”在陳錫聯統籌下,從1950年到1953年7月,陸續訂購接收了蘇式火炮數千門,以及相應的運輸、牽引工具和觀察、通信等配套裝備。這些火炮中,有相當部分是大口徑遠射程的加農榴彈炮,還有壓制集團目標的火箭炮和對付空中目標的高射炮。所有火炮的戰術技術性能和配套程度,較之舊雜式火炮都有很大提高。我軍按照先滿足在朝作戰部隊,后解決國防前線和准備入朝參戰部隊的原則,有步驟地裝備了82個炮兵團又177個炮兵營。同時,將堪用的舊雜式火炮進行維修,按炮種、性能進行調整。通過這些措施,使預備炮兵的火炮總數翻了一番,其中僅蘇式火炮就達70%以上,摩托化炮兵團增加了8倍。這樣,通過短短一兩年的努力,使炮兵的武器裝備基本上實現了由多國雜式裝備向主要使用蘇式裝備、以騾馬炮兵為主向摩托炮兵為主的轉變,我軍炮兵基本形成了一支既可與其他軍兵種協同作戰,又可單獨執行火力任務的戰斗兵種。

隨著炮兵部隊源源不斷地投入戰場,裝備上敵優我劣的差距逐漸縮小,戰場面貌大為改觀。在1952年“秋季反擊作戰”中,志願軍步兵攻擊敵1個連的陣地時,通常能得到8至10個炮兵連的火力支援。在舉世聞名的上甘嶺防御戰役中,志願軍炮兵以強大的火力,支援、掩護步兵作戰,打退敵數百次沖擊,毀傷敵機數百架、火炮百余門,以及坦克、車輛等大量技術兵器,斃傷敵2.5萬余人,其中被志願軍炮火斃傷者達一半以上。當年12月,毛澤東特別指出:“今年秋季作戰,我取得如此勝利,除由於官兵勇敢、工事堅固、指揮得當、供應不缺外,炮火的猛烈和射擊的准確實為致勝的要素。”

1953年7月,志願軍發動金城反擊戰役,志願軍集中了上千門火炮,半小時內即將敵苦心經營的堅固工事大部摧毀。在爭奪一個高地時,我軍打退敵73次反沖擊,其中敵人被我炮火直接擊潰的有56次。(盧品張)

(責編:楊麗娜(實習)、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