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待規格越高,關系未必越好
“禮賓工作要簡單朴素”,需要“不失禮貌而且合乎國際慣例,但不能鋪張”,成為當時張聞天主持下的禮賓改革的主要目標。他要求“克服一種不恰當的認識,以為接待規格越高,關系就會越好”。其實,雙方關系的發展主要看是否對彼此有利,規格高得不合慣例還會產生副作用,例如送禮就要“避免給人‘重禮買人情’和誤認為‘賄賂’的感覺”。張聞天說,“交際工作做得恰當,無疑地可以產生很大的作用﹔但夸大宴會和組織外賓參觀等交際活動的作用也是不妥的”。
禮賓改革的另一個重要著眼點,就是節約。當時,國內生活水平並不高,張聞天認為,我們招待外賓也不能同國內生活水平相差過多,鋪張浪費,老百姓也不會滿意。應該遵照中央節約的精神,節約時間和金錢。
禮賓工作也折射了外交風格。在外交部1958年的務虛會上,張聞天談到中國的外交風格,認為這種風格應該具備的特點之一便是:“生活作風朴素大方,既不寒酸,也不豪華。請客、送禮,弄些中國菜,中國的東西,這些都是必要的。但不要在這方面苦心孤詣,不要在這些問題上追求豪華富麗,更不要嘩眾取寵。 ”
對於當時禮賓工作的一些做法,部內部外不少人也都有意見。彭老總(彭德懷,編者注)就曾經為此在政治局會議上發過脾氣。一些外賓也對他們所受到的過分接待不以為然。據當年駐越南記者戴煌在回憶錄中記載,胡志明就曾問他:“這幾年,幾乎凡是去過你們國家的越南同志回國后都說,你們招待外國貴賓的酒菜極為豐盛,都是些海參、魚翅、對蝦、鮑魚這樣一些值大價錢的。可是,盡管賓主早就吃得齊脖子了,還是大盤大碗地往上端,有些幾乎又原封不動地撤了下去,這不是很浪費麼? ”
當時外交部另兩位副部長章漢夫和姬鵬飛,對禮賓改革的認識都是一致的。但是有些同志囿於原有的觀念和做法,一些接待方案最后批准時仍然維持高規格,所以如何推動改革成了張聞天揮之不去的心病。直到1956年11月八屆二中全會提出適當收縮方針並且強調勤儉節約以后,張聞天才乘此東風,於1957年1月19日、20日將關於改革國賓接待工作的報告分別送鄧小平總書記和陳雲代總理審批。
禮賓改革,到了1965年終於發生轉機。毛澤東這時要求改革外賓接待工作:降低宴會的規格,縮短宴會時間,熱菜改為四菜一湯﹔減少接見和宴請外賓時的陪同人員﹔減少贈送外賓的禮品,不要花錢多、規格高﹔外國人送的禮品應交公,不應歸個人所有。當時雖然改革也不是那麼容易,但有了主席的指示就好辦多了。同時,這次改革也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積極支持,他批准了刪減機場歡迎儀式上雙方致詞等繁瑣程序。
不過,群眾夾道歡迎這種超常規的安排直到1972年才取消,機場群眾迎送做法的廢除也到1978年方得實現。我國領導人出訪不再組織當地華僑華人、留學生到機場舉橫幅歡迎,這種禮賓改革,也終於在2010年4月12日胡錦濤訪美時得以實現。 (作者1949年12月任職於中國外交部,曾在中國駐蘇聯大使館工作,受張聞天領導。 )
(摘自《張聞天與中國外交》,學林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