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部隊番號為何重復使用 解密我軍史上五支“紅六軍”

盧慶洪
2012年12月19日08:2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湘鄂西洪湖蘇區的紅六軍(1930年2 月-1931年3月)

1930年2月5日(春節),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中共鄂西特委在監利縣汪家橋將鄂西紅軍中央獨立第一師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孫德清任軍長(不久因病離職,中共中央派鄺繼勛繼任),段德昌任副軍長,周逸群任政委(兼),許光達任參謀長。下轄三個縱隊:第一縱隊司令員段德昌(兼),政委王鶴,參謀長王一鳴﹔第二縱隊司令員

段玉林,政委周容光(后許光達)﹔第三縱隊由長陽縣游擊隊改編而成,司令員由特委選派。全軍共6000余人。同時,組成了中共紅六軍前敵委員會,孫德清、段玉林、段德昌、徐昌賢、張傳賢、王鶴等任委員,許光達、李子揚、王一鳴等任候補委員。

2月7日,紅六軍在汪家橋新觀召開誓師大會。接著,北上攻佔了江陵縣龍灣寺、熊口、老新口、張金河(今均屬潛江縣)、新溝嘴、漁陽鎮等集鎮。18日,紅六軍第一縱隊攻克了監利縣南部重鎮朱河,全殲守敵一個團﹔22日攻克潛江縣城,俘虜了大批國民黨軍政官員及藏在城內的土豪劣紳。3月8日,紅六軍南下攻克洪湖蘇區的西大門——江陵縣郝穴,殲滅國民黨獨立十四旅兩個營。而后,全軍南渡長江,先后攻佔了公安縣藕池口、石首縣城及調弦口等城鎮。

5月,根據中共湖北省委“配合鄂豫皖蘇區紅一軍攻打武漢”的指示,紅六軍迅速向漢陽推進,連克長江以北的沔陽城、仙桃鎮、漢川系馬口、漢川城等30多座縣城和集鎮,前鋒直抵漢陽縣蔡甸鎮。后因武漢敵軍防守嚴密,紅六軍轉而向西攻克了峰口、郝穴,使監利、沔陽(今仙桃市)、石首、江陵、潛江等蘇區連成一片,部隊發展到萬余人,在沔陽縣沙湖整編為兩個師,第十六師師長王一鳴,政委王鶴,第十七師師長許光達,政委李劍如。6月底至7月初,紅六軍在監利縣尺八口南渡長江,殲滅了數股反動團防,攻克了華容、南縣縣城、公安縣閘口及公安縣城南平鎮。

7月4日,紅六軍與賀龍率領的紅四軍(隨后改稱紅二軍)在南平鎮會師。三天后,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和全國紅軍代表會議的決定,兩軍合編為紅二軍團。此時紅六軍的編制如下:軍長曠繼勛,政委柳克明,參謀長劉仁載。下轄兩個師、一個警衛團,第十六師師長王一鳴,政委王鶴﹔第十七師師長段德昌,政委許光達,政治部主任李劍如﹔警衛團團長秦桂林,政委吳協中。

紅六軍編入紅二軍團后,根據軍團前敵委員會的指示,北渡長江,在地方武裝的配合下,鎮壓了監利、沔陽縣的白極會叛亂,消滅會匪1000多人,並爭取了一萬多名會徒。9月22 日, 紅六軍在10萬農軍的配合下圍攻監利縣城。經過一天的激戰,攻克監利縣城,使湘西、鄂西融為一體,形成了以監利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據地。段德昌繼任紅六軍軍長。

10月18日,為配合紅一、紅三軍團進攻長沙,紅六軍從監利縣楊坡疃、復洲南渡長江,先后在石首縣調關、公安縣閘口、津市白洋堤、石門縣夾山寺殲滅國民黨川軍、湘軍各一部,佔領了華容、藕池口、官垱、津市、臨澧縣合口、新安、石門、臨澧縣城。然而,紅六軍與紅二軍兩次進攻澧縣,卻因敵我力量懸殊而失利。敵人乘機反扑津市,留守該地的紅六軍參謀長劉仁載和第五十團團長等壯烈犧牲。12月17日,紅六軍在公安縣楊林市遭到國民黨軍的三路圍攻,減員達四分之一,被迫向鶴峰轉移,所克之地隨得隨失。這次南征作戰的失利,完全是“左”傾錯誤領導人的錯誤指揮造成的。而他們卻把責任推到了段德昌的身上,撤消其軍長職務,任命湯慕禹為紅六軍軍長。

1931年1月初,根據軍團前敵委員會的指示, 紅六軍奉命反攻石門,因在瓜子峪、擴市、七家峪遭到敵人頑強抵抗,遂轉至五峰、長陽、巴東、建始等地開展游擊戰,殲滅了幾股反動團防武裝。3月,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紅二軍團在長陽縣枝柘坪縮編為紅三軍。其中,紅六軍改編為紅三軍第八師(師長王一鳴,政委王鶴,參謀長胡慎已,政治部主任傅光夏)。至此,湘鄂西洪湖蘇區的紅六軍番號正式取消。

(責編:孫琳、王新玲)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