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優良作風”的正式提出
1945年4月黨的七大上,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的報告中明確指出:“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思想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在中國人民中產生了新的工作作風,這主要的就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作風以及自我批評的作風。”劉少奇在《關於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中提出: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政治路線,其基本精神就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擴大黨內民主的中心一環,在於啟發黨員和干部的批評和自我批評。周恩來也指出:我們黨從六大到現在,之所以能夠經歷國內外重大事變和考驗,成為在中國乃至世界上都強大的共產黨,是從永遠保持密切聯系群眾中鍛煉出來的,是從勇敢地實行自我批評中鍛煉出來的。
黨的七大第一次正式把“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和“批評與自我批評”作為我們黨的“三大優良作風”提出來。
在解放戰爭時期和新中國成立后的一段時間裡,“三大優良作風”得到進一步拓展和深化。1949年3月,為進一步加強黨的作風建設,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了“兩個務必”的重要思想,即“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他進一步提出,我們要掌握好批評與自我批評這個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武器,去掉不良作風,保持優良作風,迎接新的更加偉大的任務的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