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群眾》雜志與中共抗戰時期的社會動員

胡俊修 鐘愛平
2013年01月30日09:22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群眾》雜志社會動員的維度

《群眾》雜志從政治、經濟、心理等各方面積極宣傳,力爭最大限度地把廣大群眾發動起來投入抗戰。

人力動員。戰爭首先需要強大的人力支撐,“我國有六倍於日本的人口,四億五千萬的有生力量,如果都能發動起來參加抗戰,這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董必武:《我國抗戰二年來的民眾運動》,《群眾》第3卷第10期)。《群眾》雜志號召實行全民總動員,發動農民、工人、知識分子、青年、婦女、兒童及健壯的老人,使每個人都能找到抗戰中的位置,為救國作貢獻。

經濟動員。長期抗戰需要巨大的物力財力來支撐,這也有賴於全體民眾的踴躍支援。一方面,為備應急之需,要有效轉移保護現有物資。“把一切糧食、用具(如耕作器具、炊事用具及一切家具等)及衣物、牲畜,搬移到接近中心的后方、深山及偏僻地方埋藏起來”,不讓敵人得到搜刮資源的機會﹔另一方面,必須做好長期抗戰的物資儲備,動員民眾進行生產開發,保証持久戰的后方供應。

文化動員。文藝是宣傳抗戰和保持抗戰精神的重要源泉,是民眾動員的最好載體。《群眾》首先號召文化人到民間去,承擔民眾的宣傳訓練及組織工作,同時做好文化教育和普及工作,推進文化大眾化。《群眾》堅持文藝抗戰路線,用民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如歌謠、戲劇、順口溜來傳播抗戰中的英雄事跡、抗戰形勢,使千千萬萬的群眾,都懂得日寇怎樣侵略中國,侵略到了什麼程度,用鮮活的文化作品激發民眾的抗戰意識。抗日戰爭亦是一場精神的角力,《群眾》雜志主張精神動員應該“依靠於人民之政治自覺”,“隻有經過民主方式,著重宣傳鼓動,才能推動全國人民,造成壓倒敵人,刷新自己的巨潮”。為此,“一方面,利用已經產生並正在產生的民族革命典型,向前線后方國內國外,廣為傳播。又一方面,揭發、清洗、淘汰民族陣線中存在著與增長著的消極性。再一方面,將敵人一切殘暴獸性的具體實例,向全國公布,向全世界控訴。”(《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開展國民精神總動員告全黨同志書》,《群眾》第3卷第1期)

政治動員。首先是鼓勵民眾加入各種政治團體,中共在各抗日根據地建立的以共產黨員為核心的工會、農會、抗敵協會、救國會、民兵鋤奸隊、戰地動員會、互助組、合作社、婦救會、兒童團等組織,都將廣大人民群眾納入到了政治體系之中。其次是政策宣傳,宣揚國際共產主義下無產階級生活狀況的改善,使馬列主義深入人心,讓民眾對未來美好生活充滿希望,自發擁護黨的抗戰路線,共同戰斗。

《群眾》雜志社會動員的方法

一是刊發社論和短評,以理服人。《群眾》雜志針對國內外時事及時發表評論,反饋戰場信息,並通過犀利的言辭引起群眾共鳴。針對日本攻陷南京后發表的將扶植漢奸政府、實施以華制華的聲明,《群眾》發表社論,號召“我們要以民族團結的鐵拳,徹底抗戰,來回答敵人否認國府吞滅中國的野心,來打擊敵人‘以華制華’的毒計。”(《以團結抗戰回答敵人的聲明》,《群眾》第1卷第7期)

二是發表詩歌、小說和戲劇,以情動人。這些作品描繪了群眾的英勇抗戰,朗朗上口,富有感染力。“四更裡黑沉沉,我們出了敵營門。臥倒射擊砰砰啪!看你們還殺中國人?!五更裡東方明,武裝起來多精神。東南西北去游擊,打他的汽車收縣城!”(史輪:《老百姓偷槍》,《群眾》第1卷第13期)《日本友人的詩歌》系列表達了對戰爭的痛恨,堅定了民眾抗戰的信心和立場。《保衛家鄉》等紀實小說通俗易懂,塑造了有血有肉的抗戰英雄,號召群眾效仿學習。《群眾》將充滿抗戰氣息和革命精神的劇本配上樂譜發表出來,擴大了抗日戲劇的傳播,秧歌劇如《湯光琪鋤奸》、《牛永貴受傷》等更加貼近民眾的日常生活,動員效果更好。

三是刊登漫畫和木刻,加深讀者對所呈現主題的印象。《群眾》1940年的每期封面,都會配合主題安排一張漫畫或木刻,或表現帝國主義戰爭帶來的慘狀,或表達對漢奸托派分子的抨擊,或展現抗戰邊區的欣欣向榮和對抗戰的信心。在內容安排上,也時常將漫畫和木刻穿插於文字中,通過直觀的畫面來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是轉載演說稿,讓讀者感受全國高漲的抗戰熱情。在特定的節日、紀念日或重大事件發生后,全國各地都會有大大小小的集會,《群眾》雜志及時轉載集會中的精彩演講,讓讀者感受集會時的戰斗激情。如用醒目的大字刊登《延安各界群眾大會響應精神總動員通電》,讓讀者看到這一活動的社會影響力,引導他們也加入到精神總動員的行列中來﹔還經常轉載毛澤東等領導人在會議上的演講,並刊發群眾的反映,宣揚革命精神,號召群眾團結抗戰。

五是設置讀者信箱,加強編讀互動交流。通過開設讀者信箱,一方面直接和群眾互動,幫群眾答疑解惑,指明方向,避免民眾被敵方信息混淆視聽﹔另一方面從讀者來信中了解民眾的真實想法,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和心理狀況,找准工作的著力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動員工作。

抗日戰爭是一場綜合較量,不僅是軍事層面上的斗爭,更是物力、人力、精神上的比拼。要在戰爭中佔據優勢,必須有堅實的群眾基礎。社會動員是構筑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有力基石,“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於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彌補武器等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前提。”(《毛澤東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群眾》雜志作為中共進行社會動員的重要陣地,採用多種形式,開辟社論、短評、通訊、小說、戲劇、詩歌、漫畫、木刻、讀者問答等多個欄目,從軍事、文化、經濟、教育等多個層面進行全方位的社會動員﹔它堅持群眾路線,注意用具體的事實、實例,聯系群眾生活,使動員落到實處,入腦入心,收到實效,成為人民群眾在黑暗中前行的“燈塔”。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