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群眾》雜志與中共抗戰時期的社會動員

胡俊修 鐘愛平
2013年01月30日09:22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圖片均選自《群眾》雜志

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戰爭年代,一方面進行艱苦卓絕的武裝斗爭和生產建設,另一方面高度重視文化工作和社會動員。戰火紛飛中,中共始終堅持辦報辦刊,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凝心聚力,同仇敵愾。《群眾》雜志是中共在國統區公開出版的理論刊物,於1937年10月籌辦於南京,12月正式創刊於漢口,處在中共中央和周恩來、董必武等的直接領導下。武漢淪陷后,《群眾》雜志輾轉重慶、上海和香港等地,1949年10月20日在香港終刊,共發行143期。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共通過《群眾》雜志進行了多樣化、多維度的卓有成效的社會動員,為宣傳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動員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作出了重要貢獻。

《群眾》雜志社會動員之立意點

救亡圖存的社會共識構建是有效開展社會動員的基礎,《群眾》雜志將拯救民族危亡作為民眾動員的基本立意點。

其一,揭露日軍的凶殘,激發救亡圖存的民族意識。《群眾》雜志對日軍的暴行作了大量記錄和揭露,殺人放火、雞犬不留、奸淫擄掠等是描述日軍暴虐行為最常見的字眼,借此激發國人對日本侵略者的仇恨。《殺人比賽》一文描述了日軍在佔領南京后以殺人為兒戲的獸行,指出“這是侵略者對待殖民地的奴隸的政策本質”,所以“不抗戰就不能活命,國家的生命和個人的生命是緊密地連在一塊分不開的”(《殺人比賽》,《群眾》第1卷第8期),呼吁人民積極投身抗戰。

其二,刻畫國人的悲苦,鼓動民眾團結抗戰。《群眾》雜志非常關注戰爭中的難民,“必須對他們加以適當的組織和教育,利用他們的犧牲和痛苦,在各區同胞中燃燒起抗敵救亡的熱情的火焰。”(《日寇的瘋狂》,《群眾》第1卷第16期)“多少同胞的血肉橫飛?多少房舍化為灰燼?山城裡彌漫了濃煙、火焰”,雜志用圖文配合的形式生動再現了難民顛沛流離的生活場景,讓讀者感同身受。

其三,闡明戰爭的嚴峻形勢和長期性,號召民眾持久抗戰。《群眾》雜志設有國際一周專欄,及時報道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進展,幫助讀者了解形勢、吸取教訓。還時常刊登分析國內戰爭的文章,用抗戰中的英勇事跡和勝利,用忠實於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的道理來教育國人,使他們抱定為祖國流最后一滴血的決心,作好持久抗戰的准備。

其四,抨擊消極冷漠,喚醒大眾保家衛國的責任感。《群眾》雜志對部分民眾存有僥幸心理和事不關己的旁觀態度進行警醒和教育。“日寇來了以后,依然可以過太平日子是絕對不能實現的。對於日寇不應當有一個順民!因為日寇所帶來的奸淫、擄掠、搶劫、屠殺是不分貧富不分階級的。”“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每個中國人都應該主動承擔起保家衛國的責任,隔岸觀火的最終結局將是自身與國家一同覆滅。

其五,揭露漢奸的丑惡嘴臉,號召打擊漢奸。漢奸“早已為法西斯所收買,他們為日寇搜集情報,挑撥離間中國人民的團結,破壞中國的抗戰”,而且,他們還“從理論上挑撥離間,轉移大眾的目光,減弱抗戰的信心”(《關於托派漢奸分子問題》,《群眾》第1卷第23期)。由此呼吁民眾認清漢奸的丑陋面目,提高警惕,積極參與消滅漢奸的斗爭。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