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訪東北抗聯95歲老戰士張玉君:赤誠情懷 無悔人生

文/李建勛
2013年02月05日16:1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1934年3月,張玉君參加游擊隊當戰士。不久游擊隊隊長張寶山叛變,帶走了幾名隊員,給抗日力量造成不小的損失。4月初,地方黨組織朴鳳南派張繼明、佟雙慶去勃利縣茄子河取槍,交到了新任游擊隊隊長朱守一手中,並於同年5月27日參加了哈達河暴動。附近勃利、楊木崗、密山的山林隊共1 000多人聯合起來攻打哈達河守備隊的日軍和偽軍。戰斗進行的異常激烈,在強大的火力攻擊下,敵人退縮到大地主張老四的張家大院內負隅頑抗。戰斗中,朝鮮族戰士金長哲連續打倒了3個日本鬼子,隊長朱守一興奮地站了起來為之叫好,不幸被一顆子彈擊中當場犧牲。

朱守一犧牲后,上級又派來張奎任游擊隊長,經過一年多的斗爭,隊伍不斷壯大。先后瓦解了偽軍騎兵第四旅機槍連,處決了大地主張老四,為朱守一烈士報了仇,擊潰了鍋盔山的日軍,還經歷了智取沈家大院失利的教訓。

1935年6月,密山縣抗日游擊隊正式編入東北抗聯第四軍第二團,張玉君成為時任二團團長張奎的警衛員。

在此后多年抗日斗爭中,張玉君由一名普通的兒童團員、地下交通員,逐漸成長一名堅強的抗日聯軍戰士,經歷過大小數百次戰役。為軍部送密信、護送抗聯將士、處決叛徒、巧降偽軍、智奪日軍給養等,都留下了他瘦小卻機敏矯健的身影。在東北一帶,抗聯四軍同二軍、三軍、五軍、六軍、七軍、八軍協同作戰的事例比比皆是。這支部隊在軍長李延祿的帶領下,不屈不撓,英勇頑強,在極端困苦的環境下給日軍以沉重的打擊,有力地拖住了日軍進一步進佔我內陸的腳步。

1938年春,抗日戰爭進入艱苦卓絕的境地。面對日寇更加瘋狂的“大掃蕩”,抗聯四軍在軍長李延平(李延祿的弟弟)的帶領下,開始了悲壯的西征之路。

出山后,抗聯第四軍第二團主要在富錦、寶清一帶活動。部隊採取了保存實力、襲擾敵人的策略,不斷消耗日寇的實力和精力。

1938年5月初,西征部隊到達勃利,住在一個叫“偏臉子”的地方。1935年第二團團長楊太和就犧牲在這裡。在偏臉子與臥鳳河交界的地方,西征部隊被偽軍十九團800多人跟上了。此時,西征部隊不到300人,面對敵眾我寡的局面,抗聯將士沉著應戰,迅速阻擊來犯之敵。

時任第三連二排排長的張玉君帶領全排戰士與100多敵人展開了激戰。正當戰斗進行到最激烈的時候,團裡及時調來機槍班增援。這時,一顆流彈飛來,擊中了張玉君斜挎在身上的子彈袋。子彈袋子斷了,子彈在他的胸前爆炸。他渾身一震,匣子槍從手中甩出老遠,鮮血順著炸爛的衣服淌了出來,但張玉君卻絲毫不為所動。三班長武成文說:“排長,你挂彩了。”

“我挂什麼彩?”

武成文說:“你身子右邊出血了。”

“別虛唬,我槍呢?”

“槍讓我撿起來了!”

戰斗持續到天黑。我方負傷三四人,犧牲七八位同志。而敵軍死傷30多人。

西征部隊轉戰到五常縣,敵人的“圍剿”更加瘋狂,部隊同敵人展開了“拉鋸戰”,指戰員的鞋都跑爛了。從1938年初到9月間,共打了48次仗。原在牡丹江出發時的一千多人,西征途中時有傷亡,到五常時還有五六百人。此時部隊已被打散,軍長李延平所帶的一部分隊伍隻剩不到30人。

(責編:孫琳、董宇)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