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9月下旬,部隊駐扎在沖河河西,張玉君同軍部人員住在一起。極度的疲倦使他倒頭便睡。半夜,一股敵人又摸了上來,形成了三面包圍,隻在西南留下一道豁口,抗聯戰士在李軍長的帶領下沖出去一部分,而張玉君和剩下的八九名戰士因猝不及防被敵人俘虜。當晚被送到沖河街警察大隊。押了三天又被送到五常監獄戴上了手銬腳鐐。在這裡張玉君看到了四師師長、團長,還有四名女戰士。在五常監禁不到一個月又轉到哈爾濱馬家溝。一個月后,日寇把他們押解到鞍山做苦工,干了兩年,張玉君趁機逃出來回到了老家寬甸。日本鬼子投降后,才回到現在住的雞東縣新華鄉長山村。幾十年來默默地生活在偏僻的小山村,從事著農業生產勞動,他常常撫摸著胸部的傷口,獨自沉浸在那抗日烽火的硝煙中……
談到現在的生活狀況,老人家動情地說:“過去同我一起出生入死的戰友都不在了,我有幸能夠活到現在,趕上了好年代呀!同過去所吃的苦,受的罪相比,還有我患難的戰友相比,我知足啊!”
聽了老人深情的講訴,我們心中充滿了無盡的敬佩﹔看到老人堅毅的目光,我們似乎領略了這其中的不屈和堅毅!
是啊!我們的民族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有識之士和這些看似普通、平凡卻又偉大的愛國志士,才使得我們的國家巍然屹立於世界之林。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在我們國家不斷走向復興之路的今天,緬懷老一代所走過的艱辛歷程,對國家的發展、全民族素質的提升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以史鑒今,資政育人”是我們黨史研究工作的一項最根本的任務。道路決定命運。正如總書記習近平所說的“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共同為之努力。”□
(作者單位:中共雞西市委黨史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