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呵護“金字招牌”——陳雲如何保護老字號

○王 蕾
2013年02月06日13:4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一是要重視公私合營中老字號產品質量下滑的問題。1956年1月26日,陳雲和姚依林為中央起草的《對目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應注意的問題的指示》中指出:“北京市東來順羊肉店和全聚德烤鴨店合營后,不適當地變動了這些店的原有貨源甚至操作方法,使食品質量下降,顧客不滿,這應該引為教訓。”2月8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二十四次會議討論陳雲組織起草的《國務院關於目前私營工商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若干事項的決定》。在對文件作說明時,陳雲指出:“公私合營的鑼鼓敲了,鞭炮放了,但問題還是不少……品種也有減少,質量也有降低。”9月20日,在黨的八大上,陳雲作《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新問題》專題發言,指出:“在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高潮中,由於形勢發展太快,具體的組織指導工作不容易完全跟上,也產生了一些暫時的、局部的錯誤”。“一部分服務性的手工業在合並經營的條件下,對於居民和手工業者自己都發生了許多不便。”陳雲認為,社會主義改造要為人民謀幸福,必須重視老字號產品的質量問題,滿足老百姓的需求。正因為此,他多次提出要“多從消費者方面著想”來考慮“從節制資本到建設社會主義,究竟如何做”(《陳雲文集》第3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第102頁。),反復強調“不論工業、商業,都要想盡一切辦法保持原來好的品種和質量”(《陳雲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6頁。)、“必須使消費品質量提高,品種增加,工農業產量擴大,服務行業服務周到,而決不是相反”(《陳雲文選》第3卷,第12、13頁。)。

二是老字號應在一個時期內維持原有的生產方式和經營方法。陳雲充分肯定老字號某些管理經驗的合理性,明確指出:“對一切已經批准了公私合營的企業中,原有的制度,包括進貨辦法、銷貨辦法、管理制度、會計制度、工資制度,暫時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不要改變。”(《陳雲傳》(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第985頁。)正是基於這種認識,陳雲建議《國務院關於目前私營工商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若干事項的決定》作出如下規定,即“半年內一般仍按照原有的生產經營制度或習慣進行生產經營”,“私營工商業和手工業在社會主義改造中,都必須保持產品質量和經營品種,對於已經降低了質量的產品和已經減少經營的品種,必須迅速恢復。所有合營的工廠商店和手工業合作組織,都必須指定經理或一位副經理專管產品質量和經營品種的工作,保証不降低質量,不減少花色品種”。

陳雲還力主公私合營后保留老字號原有的牌子。老字號不僅僅從事物質生產,還體現著中華民族商業文化的精髓。如北京綢布店瑞蚨祥的店名,在祥瑞吉慶的表面含義之外,還有著“青蚨還錢”的深刻寓意﹔上海絨線大王恆源祥的店名來自對聯“恆源百貨,源發千祥”。很多老字號的牌匾還是名人或文人墨寶。以北京的老字號牌匾為例,相傳都一處由乾隆所題,天福號由翁同龢所題。公私合營后,有一種看法認為既然公私合營了,作為封建時代標志物之一的“字號”應該徹底消失,改為統一編號。在“字號”的存廢問題上,陳雲力主保留老字號原有的牌子,不能變換。他說:“原有工廠和店鋪的招牌是不是需要改掉?我看最好把它保存下來。如果統統改掉,編成號頭,使人搞不清楚,還不如‘瑞蚨祥’、‘全聚德’等各種各樣的牌子挂著好一點。”他還充分顧及資方人員的感受和情緒,認為“牌子是祖宗傳下來的,把牌子搞掉,他們是會心痛的”。(《陳雲文選》第2卷,第287頁。)在上海進行調查時,他又說:“一個老店出了名不容易,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出名的。這個名應該‘揚’。例如,寶大祥、協大祥在香港、國際上都有名。不要把店名都改成東方紅、紅旗、向華等等。練塘恆豐祥百貨店名、壽春堂藥店名都應該保留下來。”(陳雲故居暨青浦革命歷史紀念館編《走近陳雲》,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157頁。)

三是要使用好老字號原有的工作人員。公私合營后,一些老字號的好傳統,如擇優使用人才、嚴謹治店等不見了。陳雲注意到老字號內部人力資源與產品質量之間緊密相連,認為提高產品質量、增加品種要“由工廠、商店的經理或副經理來擔任,並且大體上可以由工商界原來負責這一工作的人來擔任,因為他們比政府干部懂得多,是內行”(《陳雲文選》第2卷,第301頁。)。公私合營后,一些地方對有管理經驗的資方人員和身懷絕技的老師傅在安排和使用上有所冷落,不利於老字號傳統技藝的傳授。陳雲認為一定要重視資方人員的作用,“所有的資方實職人員,應該全部安置”,“不應該讓有經營能力的資方實職人員坐‘冷板凳’,而要盡可能地使用他們”。《(陳雲文選》第2卷,第287頁。)不僅如此,陳雲還提出“對商品的設計人員,像工廠的工程師,時裝店的設計師,要給予獎金”(《陳雲文選》第2卷,第301頁。)。這樣,有利於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才智,設計出受群眾歡迎的產品。

四是要解決好老字號的原料供應問題。陳雲對合營后私營工商業、手工業的原料供應問題十分重視。他舉例指出:“沒有好的原料,造不出好東西。如去年紙煙不好,就是因為沒有好煙葉。別的東西也一樣。”(《陳雲文選》第2卷,第301頁。)為此,陳雲提出要重新協調公私合營后工商業之間被人為割裂的供銷協作關系,克服原料不足、質量不統一的供應失調現象。1956年,在上海主持召開蘇浙閩滬三省一市對資改造匯報會議時,陳雲更是指出,好產品要供應好原料,如無好原料,寧缺毋濫。

在陳雲的努力下,公私合營后老字號的產品質量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改善,保持了品牌的美譽。陳雲為處理這一問題所進行的一系列調研,只是他經濟管理工作中的一組尋常小事。在這一過程中,他將保護老字號既當作經濟舉措和經濟行為,又當作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保護民族遺產的文化行為,體現了陳雲對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雙重關注。也隻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護和傳承老字號。

〔作者王蕾,女,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責編:孫琳、王新玲)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陳雲紀念館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