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周恩來統一戰線思想在實踐中的特點
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僅是周恩來統一戰線思想在民主革命時期實踐的一部分,但卻充分展現出其預測先判、掌控大局、果敢決策、周密協調的統一戰線藝術、統一戰線風范。“在堅持黨的立場和原則的基礎上,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在此期間得到充分體現。
周恩來預測先判的能力有助於中共准確快速地把握事件發展的動態。周恩來與張學良、楊虎城會談時,因先期對其心理有大致判斷,所以談判很有針對性,能快速達成共識。12月17日,中共駐東北軍聯絡員劉鼎隨機迎接周恩來,劉鼎向周恩來匯報“張學良在扣留蔣介石時,向執行者明確交待要抓活的,保護蔣,擁護他抗戰,促其抗戰”的情況時,周恩來對此很重視,初步判斷張學良有擁護蔣抗日的態度。他對劉鼎說:“西安事變並不是打垮了蔣介石的武裝力量,所以蔣不同於俄國十月革命后的尼古拉二世,也不同於滑鐵盧戰役后的拿破侖。希望不要變成更大的內戰,能把抗戰推進一步就很好。”〔15〕
周恩來肝膽相照的真誠態度也是處理好“三位一體”關系、推動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重要因素。12月18日,周恩來會見楊虎城,除了在“保蔣”策略上與其達成共識外,還就紅軍誤殺楊部警3旅旅長、共產黨員張漢民以及在同楊達成協議后又曾突襲楊部這兩個問題代表中共做了自我批評。這種光明磊落的真誠態度使楊虎城消除了原來內心還存在的一些疙瘩。〔16〕周恩來曾經說:“通過西安事變,交了兩個朋友。”這可以說是中共與張、楊關系變化發展的一種真實寫照,共產黨人第一次在自己的政治對手中找到了真正的同盟者。即使是已經清楚地知道自己再難有自由可言的張學良,也有同樣的感觸。他尤為感動的是,即使在東北軍幾乎已經將近瓦解的情況下,中共仍舊能夠像朋友那樣幫助維持他魂系夢牽的東北軍。〔17〕
四、結語
西安事變是中國現代史、中共黨史上的重大事件,其發生是中國從內戰走向抗戰的轉折點。從西安事變的發生,到審蔣、保蔣階段以及之后的諸個階段,作為中共中央全權代表的周恩來,在風雲突起、瞬息萬變的情況下,遇變不驚,相機處理。在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中高超的斗爭藝術和策略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統一戰線思想增添了豐富的內容,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注釋:
〔1〕張春海著:《西安事變與中國共產黨的統一戰線政策》,《大家》2010年第10期。
〔2〕衛劉華著:《近年來周恩來統一戰線思想與實踐研究綜述》,《黑龍江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6年9月。
〔3〕劉孝良等著:《周恩來統一戰線的理論與實踐》,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57頁。
〔4〕佔善欽:《再論周恩來在西安事變中的調處》,《21世紀周恩來研究的新視野(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第278頁。
〔5〕〔13〕羅瑞卿、呂正操、王炳南著:《西安事變與周恩來同志》,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42、50頁。
〔6〕〔7〕〔11〕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898—1949)》,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第339、341、344頁。
〔8〕〔17〕楊奎鬆著:《西安事變新探——張學良與中共關系之謎》,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54、454頁。
〔9〕〔10〕〔15〕〔16〕金沖及著:《周恩來傳(1898—1949)》,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第537、538、532、539—540頁。
〔12〕成秀娟:《國內外輿論對中共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決策的影響》,《蘭台世界》2007年7月刊。
〔14〕房成祥:《論周恩來在西安事變期間對中國革命的貢獻》,《中外學者論周恩來》,南開大學出版社,1990年,第216頁。
(本文作者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北京 100872)
《福建黨史月刊》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