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鄧小平可圈可點的若干個“最后一次”

孟 紅

2013年02月22日08:5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最后一次正式出國訪問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兩國發表了《中美建交公報》。中美兩國宣布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認並建立外交關系。公報重申上海公報中雙方一致同意的各項原則,並決定1979年3月1日互派大使並建立大使館。

為了進一步增進中美雙方的了解、推動中美關系的發展,1979年1月29日至2月5日,鄧小平副總理應卡特總統的邀請對美國進行正式友好訪問。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領導人第一次訪美,受到了美國政府和人民的熱烈歡迎。

在白宮外的草坪上,卡特總統以適合鄧小平真實地位的禮儀,隆重歡迎這位30年來第一次訪問美國的中國領導人。卡特為歡迎鄧小平訪美舉行國宴,宴會廳裝飾著特地從卡特總統故鄉———佐治亞洲運來的1500株紅色和粉紅色的山茶花。

鄧小平在歡迎宴會上祝酒時說:“我們兩國曾在30年間相互處於隔絕和對立的狀態,現在這種不正常的局面終於過去了。我們兩國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不同,但是兩國政府都意識到,兩國人民的利益和世界和平的利益要求我們從國際形勢的全局、用長遠的戰略觀點來看待兩國關系。正是因為這樣,我們順利地達成了實現關系正常化的協議。不僅如此,還在關於建交的聯合公報中庄嚴地作出承諾,任何一方都不應當謀求霸權,並且反對任何其他國家或國家集團建立這種霸權的努力。這一承諾既約束了我們自己,也使我們對世界的和平和穩定增添了責任感。我們相信中國人民和美國人民的友好合作,不僅有利於兩國的發展,也必將成為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人類進步的強大因素。”

在8天的訪問中,鄧小平與卡特總統進行了深入、坦率、誠懇的會談。會談中,鄧小平同卡特就國際形勢和中美關系深入交換了意見。

鄧小平指出,今天的世界很不安寧,存在著戰爭的危險,主要危險來自蘇聯。第三和第二世界應聯合起來反對霸權主義。這一反霸統一戰線,坦率地講是包括美國在內的。對付蘇聯稱霸世界,美國理所當然是一個主要力量,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美國在盡自己的責任方面有某些不足。蘇聯在世界各地擴張,特別是利用古巴在非洲插手,支持越南侵柬,沒有受到應有的遏制和懲罰。結果,世界形勢可以說一年比一年緊張。蘇聯終究是要發動戰爭的,如果我們工作做得好,可能推遲戰爭的爆發,如果無所作為,形勢會更加復雜。我們希望同美國從各自的角度出發,做各自應做的工作。卡特則指出,美國對以下兩點特別關心,一是東南亞地區連同印度洋北部一帶直至非洲大陸的不穩定局勢,以及某些外來勢力乘機加以利用的傾向﹔二是蘇聯軍事力量的迅速增長。他表示同意中美加強合作,在一些麻煩的地區協調行動。

越南侵柬問題也是中美會談的一個重點,鄧小平指出,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是蘇聯戰略部署的一個部分。蘇聯在這一帶的做法猶如一個啞鈴,一頭通過越南搞印支聯邦,推行亞安體系,另一頭通過控制阿富汗、伊朗、印度、南下波斯灣,連接兩者的馬六甲海峽,蘇聯也正設法加以控制。這樣,蘇聯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擴張就將連成一體。對蘇聯的這種戰略部署,如不加以破壞,就會造成更大的麻煩。越南建立印支聯邦的野心由來已久。從戰略全局考慮,有必要對越南的這種狂妄野心給以教訓。隻要步驟適當並有限度,我們估計,蘇聯將難以作出很大的反應。就是從最壞的方面考慮,中國也頂得住。對此,卡特總統表示,這是個很嚴肅的問題,他想同自己的顧問們研討后再說。

談到台灣問題時,鄧小平說,我們不再用“解放台灣”這個提法了。隻要台灣回歸祖國,我們將尊重那裡的現實和現行制度。中國是願意用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的,但不能承擔不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義務,因為那樣反而不利於台灣問題的和平解決。

在談到國內問題時說:正確政策的持續不是由個人因素可以保証的,關鍵在於這些政策是否正確,人民是否贊成,對人民是否有好處。如果這些政策是正確的,對人民有好處,又得到人民的支持,政策的持續就有了根本的保証。既然我們現在執行的政策是正確的,我們採取的方針、政策和措施都是正確的,可以肯定,這些政策會繼續下去。

最后,鄧小平希望中美兩國人民能夠千秋萬代地友好下去,能在維護和平和發展經濟這兩個方面進行合作。

兩國領導人經過幾天來的磋商和會談,1979年2月1日,雙方發表了《聯合新聞公報》。該《聯合新聞公報》說:“雙方認為,兩國社會制度的不同不應妨礙彼此加強友好關系和合作。”

鄧小平此行的另一個目的,就是要全面推進中美在經濟、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合作與交流,為中國剛剛興起的改革開放事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的,中美建交是兩國關系中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轉折,中美關系從此進入了一個新階段﹔聯系兩國的紐帶的恢復,為促進中美人民的了解和接近,為進一步發展兩國政治、經濟、文化、科學和技術等領域的交流和合作,開辟了新的廣闊前景。因此,在訪問期間,中美雙方簽署了科技合作協定和文化協定,在教育、商業、空間方面進行合作的協議,以及建立領事關系和互設總領館的協議。雙方還同意為互派常駐新聞記者提供方便,並決定就簽訂貿易、航空和海運協定進行商談。

所有這些都是對兩國關系正常化的一種生動、形象、有效的宣傳,也宣傳了中國的改革開放,消除了一些人對中國的誤解,使中美關系從一開始就獲得了強勁的動力。

訪美期間,鄧小平走訪會見了數以百計的國會議員、州長、市長以及企業界和政治外交界的知名人士﹔出席了眾多的活動,在不同的場合向數千人直接發表講話,並回答了一批又一批記者提出的問題,尤其是2000多名新聞記者樂此不疲跟蹤採訪和報道了鄧小平的活動,美國三大全國性電視網的黃金時間則全變成了“鄧小平頻道和鄧小平時間”,在鄧小平前往訪問的亞特蘭大、休斯頓和西雅圖,當地報紙都在頭版頭條用中文通欄標題表達了對鄧小平的歡迎,並以大量篇幅報道鄧小平的訪問活動。鄧小平以其超人的智慧取得了超出預想的成果,更以其特有的魅力,掀起了美國全國性的“中國熱”。這是30年來的第一次,這種影響力對於改變美國人對中國的看法是非常重要的。

1979年2月5日,鄧小平結束訪問離開美國。這次訪問的歷史意義首先在於,它迅速地提升了剛剛正常化的中美關系,使兩國關系在各個方面都開足馬力迅速地發展起來,對發展中美友好關系以及國際關系格局的變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2月6日至8日,在訪美歸國途中鄧小平訪問日本。他向日本首相大平正芳通報了訪美情況,並就雙方共同關心的國際形勢、亞太地區以及雙邊關系等問題廣泛交換了意見。這次訪問美國和日本,是鄧小平最后一次正式出國訪問。

(責編:孫琳、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