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
2013年03月15日09:3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楊得志言之鑿鑿:強渡大渡河的應該是十八勇士
1980年版的《星火燎原》發行不久,孫繼先看到有關強渡大渡河的戰斗敘述后,感到很憋屈:自己可以不當勇士,但對戰斗過程的敘述應該符合史實。他曾直言不諱地對老團長、時任解放軍總參謀長的楊得志說:“咱們紅一團強渡大渡河的情況,你最清楚,怎麼能這麼寫呢?”
翻開新版《星火燎原》,看了由自己署名的《強渡大渡河》一文,楊得志很奇怪,也很惱火。他對孫繼先說:“這篇回憶文章,沒有經過我審查就修改了。當時,我正在國外訪問,有關部門也沒有征求我的意見,就把我原文中的‘十八勇士’,改成了‘十七勇士’,其中一些戰斗過程也不符合史實。”楊得志寬解孫繼先說:“鑒於新版書已經出版發行,已無法挽回,我一定在今后的回憶錄中把它重新糾正過來。”
1985年,楊得志撰寫了長篇回憶錄《橫戈馬上》(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3年1月,《楊得志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也與廣大讀者見面。有關強渡大渡河部分,楊得志都進行了認真校正,澄清了大渡河戰斗的史實。他特別寫道:“由於船太小,一次容不下十七位同志,我們決定分兩次強渡。第一船由熊尚林同志帶領。為加強領導,第二船派營長孫繼先同志掌握。”
1990年4月13日,孫繼先在濟南病逝。在治喪期間,他的小兒子孫東寧從濟南回到北京,去解放軍三○一醫院看望正在住院的楊得志。躺在病床上輸液的楊得志一見孫東寧臂上戴著黑紗,情緒立刻激動起來,哽咽著說:“你爸爸是我最好的戰友,他是個好同志,優點很多,打仗很勇敢,會武術,能耍大刀……”
在講到長征時,楊得志說:“你爸爸是長征中的英雄,強渡大渡河時,第一船九人,熊尚林帶著﹔第二船九人,你爸爸帶領。九加九是十八,應該是十八勇士,你爸爸應該算勇士。”
楊得志又說:“我還可以找到幾位見証人。當時的二營營長叫陳正湘,他現在是北京軍區副司令員。還有一位是武漢軍區政委蕭思明,當時是紅一團偵察參謀。那天,勇士們渡河的渡口距離誓師出發地還有幾百米的路程,我隻帶了幾個人送他們出發,現場的情況別人不清楚。偵察參謀蕭思明就在我身邊,他可以証明!”
正在這時,濟南軍區老干部局楊局長來電話,征求楊得志對《孫繼先同志生平》的意見,特別是他“親自挑選並帶領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奪取並控制了渡口陣地,掩護后續部隊渡過了大渡河,為紅軍長征的勝利作出了突出貢獻”評語是否准確。
楊得志回答道:“這樣寫很好,他親自挑選並帶領十七勇士渡河,這個情況是真實的,這樣寫,比寫他是十八勇士評價還要高!”
隨后,楊得志又深情地回憶起與孫繼先一起戰斗、工作的往事,從二萬五千裡長征,講到在南京軍事學院,又講到在濟南軍區。他說:“‘文革’中,有人批判我,你爸爸出來說話保我,別人又去抓他。我說不要去抓孫繼先,批我好了!”
孫東寧臨別前,楊得志緊緊握住他的手說:“你爸爸在北京住院時,我去看他,我動員他,不要一個人在濟南,趕緊回到北京來。他出院后,又到我家來看我,我們倆的手握在一起,很長很長時間。他的年齡比我小一點,身體原來比我好,沒想到走得這麼快……”說到這兒,楊得志已經泣不成聲。由於病重住院,楊得志不能去濟南參加孫繼先的遺體告別儀式。他特委派兒子楊建華代表他前往濟南,向老戰友作最后的告別。
孫繼先臨終前,曾囑咐家人:待他身后,把一部分骨灰撒在大渡河裡,他要伴著大渡河的驚濤駭浪,向后人講述毛主席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在這裡創造的驚世傳奇!
前些天,孫東寧為筆者找到一本1957年版《紅旗飄飄》第二集。筆者驚奇地發現,在《大渡河畔英雄多》一文的結尾,楊得志請執筆人張重天清晰地寫上了一段附記:
十八勇士一度被認為十七勇士,楊得志同志認為正確地說應該是十八勇士(其中包括營長孫繼先同志)。文中敘述經過,由於寫時離開事情發生時間較長,故雖然竭力回憶,恐個別地方仍有錯誤,請熟悉當時情況的同志指正。
手捧陳舊泛黃、印跡斑斑的原版圖書,細讀《大渡河畔英雄多》,一種崇敬之情在筆者心中油然而生——楊得志襟懷坦蕩,他唯真唯實的崇高品質令人肅然起敬!
上一頁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